您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吗?(转)
这是之前公众号“与您同行Care4Today”的科普小文章,感觉说的会直白浅显一点,不知道有没有帮助。您了解抗精神病药物吗?
对很多人来说,抗精神病药物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繁多的种类、不同的剂型、晦涩拗口的学名都让人摸不着头脑;还有人觉得吃药就是管身体疾病的,不信任其对精神症状的改善,或者存在一定的疑惑困扰。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去探秘“神奇”的抗精神病药物,了解我们需要知道的药物知识。
1、 抗精神病药物是如何起作用的?
首先说说,幻觉、妄想这类阳性症状为什么会出现:没有患病的人感受器官得到刺激后,通过信号(神经递质,一种人体自身的化学物质)传入大脑,大脑作出反馈,这些反馈就成为我们的感觉、情感、行为等等。打个比方,前线打仗,通讯兵把情报传回司令部,司令部下达指令。未患病的人的通讯兵小队分工明确,配合默契,消息传递精准无误;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因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就像本来精简的通讯兵小队突然冒出来一堆乌合之众,八个人能传递的消息,用了八十个人传递,传递出八百个版本,这样一来,患者的司令部是不可能作出正确指示的,这些虚假错误的错误消息也就成为了患者的幻觉和妄想。
我们回到抗精神病药物:抗精神病药物通过口服吸收或注射进入血液,跟随血液到达脑部,对患者的的神经细胞的信号传递产生影响。虽然不同的药物机制不同,但大部分都是作用在这些通讯兵身上,有的是把队伍数量调整到正常水准,还有的是阻挡错误消息传到司令部,这样一来患者的症状就能得到缓解。
2、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
目前的抗精神病药物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也称作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上世纪50年代问世后即被誉为与血型、DNA、抗生素等齐名的医学发现。在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投入使用多年后,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副作用和局限性的问题,也逐渐取代第一代药物,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改善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但副作较大,且对阴性症状(认知和情感减退等症状)效果不佳。与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的局限相比,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机制更多样,产生综合效应,而且作用范围更加准确,可以同时减轻阳性和阴性症状,改善动力缺乏、情感缺失,且副作用比第一代小,发生锥体外系综合征的概率也更低。
抗精神病药物又根据药效维持的长短分为短效与长效药物。药物剂型包括口服类的片剂、胶囊剂、口服液和注射类的针剂等。
药物种类和剂型的选择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和阶段,可能有所不同。而有相近表现的患者使用不同的药物,也是很常见的情况。医生对患者进行处方时,不仅会考虑患者的症状表现、病情缓急,还会考虑到患者本身的身体健康情况、既往用药情况等,每个患者的情况都是十分复杂的,需要进行严格仔细的检查。
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
短效代表药物氯丙嗪、氟奋乃静、三氟噻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帕利哌酮、布南色林
长效代表药物癸酸氟奋乃静、癸酸珠率噻吨利培酮微球、棕榈酸帕利哌酮
3、 抗精神病药物如何服用?
短效药物通常需要每天服用,多为口服剂型,如药片、胶囊、口服液等。服用和保存相对方便,但每日服用药物可能会造成患者的精神负担或产生抵制情绪。家属需要对患者服药情况严格监督,避免患者藏药、扔药或过量服用等情况发生。
一些长效药物以缓释针剂的形式存在,其作为肌内注射使用:在单次注射中将足够数周使用的药物量注射到肌肉(臀部、髋部或手臂)中,药物逐渐释放到血液。在血液药物浓度稳定后,给药间隔可达每月一次,相对简便,容易管理,给患者的服药心理负担会减轻,但一般药费成本高于短效药物。
抗精神病药物通常需要长期坚持服用。患者服药期间要忌烟酒、辛辣,做好服药记录,定期复诊。服药后严格观察不良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对可能产生的副作用,要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如调整饮食防止便秘和增重等
写在最后: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治疗中是不可替代的。患者要了解药物知识和正确的服药方法,按照医嘱服用药物,坚持治疗才能够早日获得康复。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与医生沟通,参与医疗决策,选择合适的药物或剂型;不需要对新的治疗手段产生抗拒,比如在维持治疗阶段可尝试从口服改换为长效针剂,不仅能够确保疗效,还能够减少用药频率,缓解患者用药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1、 赵靖平,施慎逊主编. 中国精神分裂症防治指南(第二版).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2、 STAHL.著 司天梅 等 主译. STAHL精神药理学精要:神经科学基础与临床应用(第三版).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1
写的挺好的,谢谢楼主热心的发帖,是个很好的普及帖子。 不错的文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