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3-8-28 15:16:16

当领导靠不住时 算算命吧! 追逐 MBTI 兴趣骤增





      自我认知的工具还是浪费时间 ——年轻人何以对 性格测试 如此着迷?

      在中国,人们对 MBTI 等 性格类型测试 的兴趣骤增。Z世代 的年轻人根据测试结果寻找 朋友 和 了解 自己。企业雇主在招聘时也会考虑 MBTI 性格类型。 记者在对几位中国年轻人和一位心理学家的采访中了解到,为何性格测试在中国如此流行。

      分析心理学 理论创始人 卡尔 · 荣格 早在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就提出了他的 人格类型 理论。以他的研究成果为基础,20 年后,美国人 伊莎贝尔 · 布里格斯 · 迈尔斯 ( Isabel Briggs Myers ) 和她的母亲 凯瑟琳 · 布里格斯 ( Katherine Briggs ) 创立了 MBTI 人格量表 ( 迈尔斯 - 布里格斯 类型指标 )。 如今,这一 心理测量工具 在中国获得了新生,成为年轻人的新“ 星盘 ”。

      MBTI 共分为 16种 性格类型,大致分为 四个 大类: 分析家 ( 善于分析、自信的知识分子 )、外交家 ( 富有诗意和魅力的理想主义者 )、守护者 ( 体贴而周密的管理者 ) 和 探险家 ( 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实验者 )。

      2022年4月,奥运冠军 谷爱凌 在一次采访中提到自己的 人格类型 是 INTJ,这在中国掀起了对 MBTI 测试兴趣的第一波浪潮。




      你是哪种 人格 类型? 来做个测试吧!

      谷爱凌 的话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 热议。网友们开始积极地在网上进行 MBTI 性格类型测试,并分享测试结果。 一年后的今天,人们对 MBTI 的兴趣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更具有现实意义。许多微博用户注意到,在各类求职网站上,雇主 都会要求 求职者 根据 MBTI 人格量表 说明自己的 性格 类型。营销人员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利用 MBTI 来推销产品。例如,通过测试挑选款式上更适合某种或另一种人格类型的衣帽间用品。

       心理分析师 肖雪萍 认为,这类测试之所以流行,是因为年轻人渴望在这个 复杂多变 的世界中了解自己。

       肖雪萍 认为:“ 当我们将自己归类为某种类型时,会找到一种自我的 存在感,确认自己是谁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求。” 此外,MBTI 测试 在年轻人中的流行也可能是出于 社会需求。 她说:“ 因为在社交过程中,大家可以通过 MBTI 迅速 核对 彼此的类型是否合适,或者找到 认同感 和 相似之处,从而展开对话、建立联系。这时候 MBTI 更像是一种 社交 工具,创造了话题,迅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肖雪萍 认为,MBTI 可能会让中国人想到星座,但“ 更具科学依据 ”: “ MBTI 与 星座、血型 等看似相似,都涉及 性格 类型学,但它们的参考标准不同。星座 是基于人出生时天空中 星座 的位置,而 MBTI 是基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 行为、性格 和 心理 反应。因此, MBTI 更建立在 心理学 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记者询问了来自中国不同城市参加过 人格类型测试 的年轻人的看法。生活在上海的年轻女孩 李彤 说,她在朋友的建议下进行了 测试。她认为 测试结果 非常准确地描述了她的性格。李彤 认为,这种测试有助于她这一代人减轻社会压力,缓解内心焦虑。

       她对记者说: “ 对于 缓解焦虑 有一些帮助。比如,我之前因为不喜欢一群人出去玩这件事经常被朋友吐槽,测了自己的 MBTI 之后我发现我这个 类型 的人就是会在多人的社交场合里感到 疲惫 和 紧张。对我而言,这个测试最大的作用是帮助我更坦然地接纳自己,没有必要去迎合大多数人的习惯。”

       不过,她也指出,了解自己的 性格类型 并不总是能帮助一个人与其他人交朋友,因为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兴趣爱好和人生观。“ 我遇到跟我的 MBTI 是同一个的人,但是跟他相处我很明显感觉到这个人跟我不同频,对待事情的看法也完全不同。” 她回忆道。

       随着 性格类型测试 在网络上越来越流行,也有很多年轻人对之持怀疑态度。并非每个人都相信这些测试,许多人表示强烈反对。生活在深圳的年轻人 李华 认为这类测试是“ 伪科学 ”,“ 纯粹浪费时间 ”。 他在接受采访时解释道: “ 我感觉 MBTI 是伪科学,但是满足了大家给自己打标签并且 自我实现 / 增强 这个标签的心理需求。同时还可以骗自己说这是有 科学 依据的,不是迷信,不像 星座 那些 玄学。其实感觉 MBTI 类似 二十年前 的电脑算命。”

      谈到如今的 雇主 在招聘时越来越看重 MBTI 测试结果这一现象时,李华 说:“ 不要把测试视为 应聘障碍,这时候别把 MBTI 当性格测试了,当成有 标准答案 的 考题 就行了。毕竟大部分人也不会真的纠结高考的时候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想法写作文,答某些 主观题 还是按照老师教的方法答吧。无论是 MBTI 也好,还是之前的性格测试也好,只要想‘ 答对 ’,总是有方法的。”

      生活在上海的年轻人 温可可 对记者说,这种测试只能用来熟悉情况,并不能把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定位在测试结果上。她说:“ 对于测试结果,我完全是用‘ 仅供参考 ’的态度来看待的。说的有道理的地方就认可一下,不太认可的内容也就不怎么在意,很快就忘记了。对于了解自己有帮助,但是不多,或者说微乎其微。毕竟在不同的时间进行测试,测试出的结果也有 偏差。人的想法随时随地都会变,不能完全依据一时的想法就固定住自己的 性格。对于这种测试的结果是否 全面、客观、准确,我是持 怀疑 的态度。我认为不能完全依据这样一份测试的结果就影响跟他人的交往。”

      这类 测试 的 拥趸者 认为,它们有助于找到正确的职业方向。而 反对者 则认为,用这种方式将人们区分开来并决定他们的命运是错误的。总的来说,受访者们都认为,MBTI 和其他类似测试应被视为一种 自我了解 的工具,而不应沉迷于其 结果。

      在 Z世代 追求自我认知和个人成长的全球趋势背景下,人们对这类测试的痴迷程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如今,世界上有 2500多种 不同的 性格测试。不仅如此,如果你正在找工作,你很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 性格测试。据《 今日心理学 》报道,约有 80% 的《 财富 》世界500 强公司 使用 性格测试 来筛选 高级管理者。每年约有 1亿名 员工参加此类测试。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当领导靠不住时 算算命吧! 追逐 MBTI 兴趣骤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