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芯片两国垂泪 技术主权是国防安全政治主权后盾

新闻关注 新闻关注 132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05-26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1033836263_0_0_2000_1335_1440x900_80_0_1_3a7ab920821de47cf3a6b80b9362a018.jpg.png




        据 塔斯社 5月25日报道,俄罗斯 首台光刻机 已经制造完成并正在进行 测试。

        俄罗斯联邦 工业和贸易部 副部长 瓦西里 - 什帕克 ( Vasily Shpak ) 在 CIPR 2024 会议期间指出,俄罗斯 首台 国产光刻机 已经制造完成,作为 泽廖诺格勒 技术生产线的一部分,目前正在对其进行测试 ,该设备可确保生产 350 nm 的芯片 。

        在全球范围内,这种 复杂 程度的设备由几家主要公司 组装,其中最大的是 荷兰 的 ASML 公司 以及 佳能 和 尼康 以及 中国上海微电子这 四 家公司

        目前,台积电 和 三星 利用 ASML 的 EUV 光刻技术,已经能够生产出 精细 至 3 纳米 甚至 2 纳米 的 芯片。尽管 350 纳米 的芯片技术相较之下显得落后,但它在 汽车、能源 和 电信 等诸多行业中仍有着 应用价值。

        早在 2023年,Vasily Shpak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2024年 俄罗斯将开始生产 350nm 光刻机,2026年 启动用于生产 130nm 制程芯片的光刻机。光刻机的生产将在 莫斯科、泽列诺格勒、圣彼得堡 和 新西伯利亚 的现有工厂进行。Vasily Shpak 此前就曾指出,一个简单的逻辑就是,如果没有半导体主权,那就没有技术主权,这将导致国防安全和政治主权方面就非常脆弱。而现在俄罗斯已经掌握了使用国外国光刻机制造 65nm 芯片 的技术,但因为外国公司 被禁止 向俄罗斯出口先进的 光刻机,所以俄罗斯也正在积极开发自己的 光刻机。

        对于受到美西方严厉 制裁 的 俄罗斯半导体产业 而言,这一进展无疑是一则喜讯。这意味着,俄罗斯 在自主发展 半导体技术 的道路上取得了突破,有望减少对外部技术的 依赖,提升国内产业的 自主性 和 竞争力。

        根据此前曝光的计划,2024年 俄罗斯将拨款 2,114 亿卢布 ( 约合人民币166.16亿元 ) 用于国内电子产品的开发,其将包括可以生产 350nm 制程芯片的 光刻机,2026年 将启动用于生产 130nm 制程 芯片的光刻机。而俄罗斯决定开发 350nm 到 65nm 光刻机 的原因,在于这一技术范围内的 芯片 多用于 微控制器、电力电子、电信电路、汽车电子 等方面上,这些应用大约占据了整个市场的 60%。所以,这类 光刻机 在全世界市场的需求量很大,并且将在 至少 10年 内 有持续的需求。

        中国已经成功制造出自己的 28 纳米 芯片光刻机。这一成功有何意义,以及它将如何影响与美国的技术对抗进程,将是我们今天的“ 俄罗斯媒体看中国 ”节目中的首个话题。

        据《消息报》2023年8月8日 报道,中国半导体设备产业取得突破。上海微电子装备公司 ( SMEE ) 将推出 首款 28 纳米 微芯片 光刻机。面对外国供应商越来越多的限制,这一事件对中国来说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众所周知,美国正极力遏制中国的技术发展,其中半导体行业设备出口禁令就是一例。要知道,全球半导体市场高度垄断。最重要的设备是 紫外光刻机,它负责把图案打印在 印制板 上。 极紫外光刻 ( EUV ) 设备的生产技术仅由荷兰公司 ASML 拥有。EUV 提供 7 纳米 及以下的技术工艺,也就是说,缺少它就 不可能 生产最先进、最现代、最强大的 芯片。

        正是在该领域 中国 现在实际上已经成功同时 实现了 三代突破: 从 90 纳米 工艺技术到 28 纳米。因为几十年来中国一直在竭尽全力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所以这一成功也是很自然的: 2014年 中国国家芯片产业大基金成立,获得国家资助 210 亿美元; 2019年 在美国对电子产品制造商 中兴 制裁力度加大的背景下,政府又向该基金追加 350 亿美元。此外自 2019年 以来中国一直在积极采购 微芯片 和 设备 用于其生产储备。从现阶段的情况看,美国的制裁并没有很有效地对中国工业造成 不可接受的 损害。中国企业已经积累了充足的 设备 和 材料供应,有时间对关键领域进行“ 进口替代 ”。 此外,荷兰 和 日本 等外国行业参与者并不急于像 美国人 那样对中国这个对手采取严厉措施,因为 中国市场 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

      《 消息报 》 的文章最后写道,对中国半导体生产设备供应的 限制 很可能只会迫使中国加倍努力 打造 本国生产链。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