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万物皆有的情感 姜维对世界以痛吻我 我却报之以歌
新闻关注
209 人阅读
|
1 人回复
|
2024-10-0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无过无我,有你有我,看你看我,不见不缘! 这是姜维的心得。
姜维,83 年 生人,出生在东北那片老工业基地的 辽宁东部,具体点,就是 桓仁县城。对于一个艺术生来说,考前的岁月绝对是人生经历中的一朵芳华。80 后 的这群生活在农村的孩子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来到大都市 北京 学习绘画是件多么荣幸而又艰巨的事情。他说,回忆起那时的日子真是叫人激情燃烧的难以忘怀。
在他的回忆里,从小到大这是他第一次独自去这么远的地方,“ 记得那是 秋天 9,10 月份 的一个晚上,我们县里这届 学艺术 的 6 位 同学一起到客运站坐夜车去沈阳中转到北京。”东北的秋天已经开始寒风刺骨,那天晚上孩子的父母都去送行。大包小包,依依不舍,车站离别。
从那晚上起,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大学,更不知道学这些以后在社会工作中能不能有用武之地。懵懂的孩子到了北京,一到北京考前的老师在火车站接他们,“ 这是一位光头白胖的男老师。”
在 姜维 的描述下,考前老师的模样跃然脑海,回忆那段岁月“ 我们什么也不知道,就这样跟着那个男老师坐公交车 938,到了 通州李老新村 跟我们老家差不多面貌的小地方。记得我们住在顶楼,没有床,打地铺,画班里还有几位河南的同学一起画画。北京的 9.10 月份 并不凉快,我们买了电风扇,铺上凉席,晚上躺在地上看着窗外的星星,时不时的有个大飞机从头顶飞过。那时的我们想家又兴奋。”
回忆考前趣事:“ 记得我为了省钱,喜欢喝冰红茶,自己制作冰红茶,买点橘子精,绿茶,白糖,烧壶开水,一冲,用凉水在水盆里拔凉。给同学们喝,成就感啊! 后来还煮茶鸡蛋,得到老师同学们的一致赞扬。说到这里,彷佛我们去北京学画画好像是在玩。” 而事实上,恰恰相反,其实每个人都在很刻苦很认真的学习、画画。考前班的安排,从 早上 9 点 开始画画,画素描,色彩什么的,晚上吃完晚饭,8 点 开始画到 半夜两点多钟 画速写。我们轮流做模特。”
那时铅笔一捆一捆的用,纸张一摞一摞的画。我们不是去玩的,我们是来奋斗的,这是我们每个人心里默念的。
“ 若水待人载之,若冰坚莹处事。若云飘摇向阳,若吾这般模样。” 在这个信念之下,时光如水匆匆过,转眼间过年了,老师不让孩子们回家过年,怕松劲儿。“ 在画班我们自己包饺子,写对联,看春晚,过春节。到了午夜敲钟声的那时间了,大家都忙着给自己父母打电话拜年,可是当时国家移动信号不是很给力,到了那时线路忙,总是打不通,真是急坏了我们。记得事后,听爸妈说起那个春节的夜晚,我爸妈他俩在街上放小鞭,捡人家放过的鞭炮未点着的大地红放着玩,可以想象那时是多么的无聊和想念他们的儿子啊。” 是以 千里思念化春泥,一抹牵挂两相依。
功夫不负有心人,努力没有白费,到了艺考出成绩的那几日,录取通知书纷纷寄来。“ 我们都专业得到了不同大学的认可,我们都有资格去考我们报考的大学。我们这一届艺考生几乎全部考上大学。”
能在寥寥几笔完美表现人物特点,将人物形态和五官描绘细致,精准的抓住人物的动态特征。
仅仅是简单的几条线条,勾勒出脸部神态,虚实相生,形神具备。形象生动,活灵活现,层次分明,在他的画中,看到的没有粗糙,趣味生动。
他的色彩,干净却富有魅力,他感悟这苦难,困难,不顺都是生命里不可避免的调味剂,只有尝尽酸甜苦辣,才懂得珍惜眼前,才能雨后见彩虹,见阳光。
姜维 ( 1983年- )
油画艺术家 姜维 出生于 1983 年 辽宁本溪,毕业于北航。
.
|
|
|
|
|
2020 年 10 月 9 日下午,在 南艺后街 一家名叫 胡桃里 的音乐酒馆里,郭海平 蹲在地上整理着画作,已经挂上墙的画,外面的塑料薄膜还没有撕。现场有些许凌乱,一场小型的画展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中。10 月 10 日 是 世界精神卫生日,下午 4 点,在 胡桃里 南艺店 举办的一场名为“ 明心见性 —— 南京原生艺术展 ” 的画展正式开幕。这场画展的“ 画家 ”都是 南京原生艺术工作室 的签约作者,他们是 患有精神分裂、双向情感障碍 等精神疾病的 患者。工作室的负责人名叫 郭海平,他告诉记者,这次展出的画作,已经被 南京药艺术馆 全部收藏,其他没有展出的画作将以 800 - 5000 元 不等的价格售卖。“ 说实话,我真的很舍不得这些画,我还想做个 原生艺术博物馆 呢!但工作室和我们签约的画家,都需要有 收入 维持我们继续走下去。” 郭海平说,在工作室成立 16 年后,他们要自己“ 造血 ”。
第一间画室设在精神病院
这场特别画展的一部分,是展陈 南京原生工作室 16 年 的发展轨迹。不同时期工作室的照片,沿着“ 时间 ”这一条直线次第展开,在墙上陈列。位于起点的这张照片,摄于南京 祖堂山 精神病院,时间是 2006 年。
在走到 2006 年 这个时间点之前,郭海平 的人生已经足够戏剧化。高中辍学,后来进入南京塑料厂当印刷工人,接触绘画后一发而不可收。南京曾经的 文人沙龙、最早的文化地标之一的 半坡村咖啡馆,就是他创立的。2002年他将 咖啡馆 转手,之后他作画、做装置、做艺术展,成了专职的“ 艺术家 ”。
接触到 精神病患者,是因为 郭海平 的哥哥是 精神分裂症患者,正是这个原因,郭海平 踏进了 祖堂山精神病院。在和院方沟通后,郭海平 在这里建立了一间临时 画室。当时,让 精神疾病患者 画画是常人无法理解的一件事,郭海平 也说,和患者的交流刚开始并不顺利,但在看到患者的画作后他折服了。“ 画画在大家看来无非是画得像不像、技巧熟不熟练,甚至画家们也都在封闭的经验里打转,但精神病人们画出来的是个完全陌生的世界,也是超级广阔的世界。” 郭海平 说,在这些患者的身上,他看到了 画画 突破规矩的可能性,看到了艺术的突破口。
工作室的创始人: 看患者画画一看就是 16 年
这次画展,门口陈列的一幅巨大的画作上画了一只 青蛙,作者是 田鹏。“ 田鹏 小学时就得过江苏省国际象棋比赛的亚军,是非常聪明的孩子,但他在初中时精神分裂,再也无法上学。”郭海平 介绍,在常人眼中,田鹏 不再是个“ 正常人 ”,妈妈担心他在家里憋坏,就把 田鹏 送到了 郭海平 的工作室。田鹏 刚开始并没有想画画,而是在画室坐了 三个月,也不打扰别人。三个月后 田鹏 拿起了笔,开始作画。
“ 普通人看青蛙,就是动物,是青蛙本身,但 田鹏 画的青蛙是个媒介,他通过 青蛙,将人、自然 和 社会 融合在一起了。” 要将艺术明确解释给旁人听,有些困难,郭海平 口中 田鹏 画的青蛙,颇有些“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的意味。渐渐地,田鹏 画出了不少有意思的作品,之后他成了工作室的 签约作者。
田鹏 画的《 青蛙 》
艺术超脱现实的 玄妙,能在不少患者的画作中体现。在画展中,乾玮 的作品画面更为繁杂,他画的一杯菊花茶、一个切开的茄子、一滴藿香正气水里仿佛藏了一整个宇宙。
郭海平 告诉记者,16 年来,在工作室里画画的 精神疾病患者 人数并不固定,有人来了一段时间后离开了,也有人还在继续。目前“ 签约画家 ” 有 20 多人,他们中有 精神分裂患者、有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也有 脑瘫患者、自闭症患者。他们使用的 画材 各种各样,水笔、马克笔、油画棒、彩铅 ……
“ 这些人没有办法接受 常规的 教学,最不需要的是美术老师的教育。” 没有临摹的 范稿,没有人叮嘱“ 应该怎么画 ”,他们完全凭着自己的想象和直觉,随心所欲地画出来。郭海平 说他只是提供了一个场所、一个环境,给他们作画,他自己甚至是“ 仰望 ”他们作画。
如今病情得到缓解的患者画画时很平静
杨旻 这两天在为画展忙前忙后,走进画廊,他自然地与 郭海平 打招呼,告诉他小货车上的东西已经卸下来了,任务完成了。极为正常的交流,让人根本想不到,杨旻 也是工作室的“ 签约画家 ”。
“ 我是 精神分裂症患者,只不过现在康复了。” 杨旻 告诉记者,2014 年 他和妈妈第一次从社区的讲座里知道了有这样一个画室,当时他患病有 七八 年 的时间,病情反反复复。发病期间,他会把妈妈打伤,衣衫不整地在街上跑 …… 杨旻 说,那段时间的情况都是从周围人口中得知的,自己一点记忆都没有,“ 但我知道很长一段时间,吃药都控制不住我的病情。”
在 2014 年 之前 杨旻 都没有学过 画画,家里有画笔也不知道怎么使,“ 不知道是不是受画室氛围的影响,我就这么画出来了。”杨旻 从网盘里调出了自己的第一张画,画面像长了眼睛的迷宫,“ 刚开始还是单色的多,后来颜色越来越丰富。”杨旻 告诉记者,他的 精神分裂症 已经到了康复期,如今只需正常服药,已经 八年 没发病了 ,但仍然没有办法正常工作。现在他几乎每天都到 工作室,画画之外成了“ 义工 ”,给画室的各项工作搭把手,“ 现在妈妈也不用每天守着我,能放心去做点自己的事了。”
杨旻 说他喜欢画画,画画是把自己内心的想法抒发出来,画画时他很平静。郭海平 观察,这也是绝大部分工作室签约画家的状态。“ 2014 年,在残联的支持下,我们在 南京 建邺区、鼓楼区 找了 两个社区 创建了 原生艺术工作室,能看到很多来工作室半年之后的患者,精神状态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不同程度地打开了自己的内心,和工作室同伴、工作人员也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关系,可以相互配合完成共同的任务。”
郭海平 说,在 精神疾病患者 的发病期间,药物 等医学治疗很重要,但在病情平稳期间,患者的康复不能只依靠 药片。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从自己的实践来看,艺术 等 人文治疗 是有效的,甚至地位还要高于 药物治疗。
想让原生艺术画家成为一种职业 探索出一种新的模式
16 年 的时间,郭海平 和他的 原生艺术工作室 已经走得很远,他们代表中国参加“ 首届亚太区艺术与精神卫生研讨会 ”,参加 法国里昂边缘艺术双年展 学术交流活动,参加“ 国际原生艺术大会 ” 做主题演讲,以“ 南京宝盒 ”的身份参加 米兰世博会“ 南京周 ”等。
16 年 的时间,工作室 不收签约患者一分钱,要坚持下来属实不易。但是因为很多社会力量在支持着他们,包括 民营企业家 的资助,江苏省 福利彩票 发行中心、南京市残联 等单位的支持,政府创业孵化项目的援助 …… 所以他们坚持了下来。郭海平本人、大学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心理辅导老师等,目前工作室的“ 固定班底 ”已达 七 人。
郭海平 也有新的计划,原生艺术深圳工作室 今年将正式运营,原生艺术博物馆 也在筹划中 …… 但郭海平说,单纯靠热情与爱心“ 用爱发电 ”这条路走不长远,也无法复制,所以他们今年已经开始探索一些 商业化 的做法,像是将原生艺术画作标价出售,价格从 几百元 到 几千元 不等,他们还使用 签约画家们 的画作制作了 帆布包、雨伞、水杯、钥匙串 等文创产品,今年中秋节还尝试设计了 原生艺术图案 的月饼盒。
“ 我们签约的患者都没有工作,常规印象里他们是家庭的负担。但像是 杨旻,售卖画作所获得的收入已经超过了 万元,患者的收入我们交给了 家属 来保管。” 在郭海平看来目前 原生艺术画家们“ 被看见 ”的程度还是不够的,原生艺术作品 的市场认可度也需要培养,他们希望通过努力,将这条道路走通,走出个模版来。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