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兰秘典论

甘草白术 甘草白术 1532 人阅读 | 1 人回复 | 2020-06-0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黄帝内经--素问》第08章 灵兰秘典论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

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闵闵之当,孰者为良?恍惚之数,生于毫厘,起于度量,千之万之,可以益大,推之大之,其形乃制。

黄帝曰:善哉!余闻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而宣明大道。非斋戒择吉日,不敢受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习藏象。藏象学说,藏象理论。其实都是一回事。过去我们叫藏象学说医学全.在线。后来有人提出来应该叫藏象理论。其实学说本身就是理论问题。藏象学说,是我们《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关于理论体系核心的说法,在六十年代初就有人提出来过,那时说的还不是《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是中医理论体系核心,叫藏象学说。这个是六十年代初,湖北中医学院的西学中班,西学中班的学员,和老师们一块写的文章。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当初他们提出来说它叫脏腑来着,叫脏腑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当然他们所说的脏腑,实际上就是说的藏象。因为藏象不单是个脏腑问题了。

“以象而不以质”,讨论的是以象为主。说不以质就是没有质?不是这意思。就是它强调的是象。所以藏象学说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问题,或者中医理论体系核心问题提的比较早。我在写《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的时候,那是91年动笔写的。藏象,我还没说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讲说它《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么一个提法,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就相对比较笼统一点吧。免得在学术上出现一些分歧,其实看来这个问题,倒没有什么分歧可说的。也就是说,把它看作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的问题,学术界上。没有什么太大的分歧意见。

关于藏象的概念,什么叫藏象?历来好像都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比较占统治地位的,或者说在学术地位,代表学术界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以前关于藏象的概念,那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就是这么个观点。因为内脏藏于体内,所以叫藏象。

还有一个说法,王冰的说法,就是“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又加个“可阅者也”。五脏藏于体内,它的功能表现、它的形象,可以表现在外。而且表现在外的这一部分,是可以看得到的。阅,不是见吗?至于那个“现”字,我写成“见”字,古时候就没有“现”字。“见”字,有时候作为表现为“现”,有时候则看得见的“见”。就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意思。认为“可见者也”。就说是这个见可以,说形现于外,那就是“现”。就是这样的话,“象”字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有的说是形象,有的说是现象,有的说是假象、表现等等。有一些不同的分析,我们在考虑之后,就是说“脏藏于内,形见于外,可阅者也”的说法,好像不能够完整地反应藏象的概念。只能可以说藏象,所谓藏象有这么个特点。是吧?脏藏于内,形象表现这外,可以从外边看得到。这个是个特点问题。好像不是藏象的概念问题。所以经过讨论之后,给藏象确定的概念,就是咱们教材所说的,藏象是什么呢?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脏腑、经脉、形体、官窍,有没有形态结构?有。所以藏象就是研究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它是《内经》理论体系的核心,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这么一个提法。

这里所说的形态结构,是指的《内经》中的,因为研究的是《内经》,咱们不是讲后世,也不是讲今天的那个中医学基础。而是觉得《内经》时候的藏象,是指《内经》中的解剖知识,我们在讲概论的时候,提到过,《内经》有粗略的解剖知识,所以这里说是指《内经》中的解剖知识。生理活动规律是该理论的重点。也就是说,藏象理论重点是什么?重点是研究生理活动规律。当然就是已经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等的活动。以生理活动规律是其研究的重点。

它这些生理活动规律是什么呢?它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联系诸腑,五脏六腑,当然也有奇恒指腑,以五脏为中心的,联系诸腑、经脉、形体、官窍等。什么呢?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这生理活动是重点。重点是什么?重点就是研究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而不是专指这五个脏的生理活动。只是以五脏为中心,而已经这五个系统。所说系统,那就包括六腑、经脉、形体、官窍,甚至于把自然界都联系起来。就我们在讲《阴阳应相大论》乃至于讲《金匮真言论》都提到过,《金匮真言论》、《脏气法时论》都有这样的问题。

我们看《脏气法时论》教材46页。这个表。和我们以前讲《阴阳应象大论》,也就是37页这个表。那都是反映这么个问题。46页和37页分别有两个表,这两个表,其实都可以反映,这个五脏的五个系统活动问题。所以说它是五个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作为重点的。这部分系统,又讲了,它不仅都受到天地四时阴阳的影响,同时互相之间也紧密联系,从而体现人体局部与整体的生理活动规律。人体自己的局部与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乃至于社会的,也是一个整体。所以体现这样一个整体生理活动规律。这是关于它的概念。就是第一句话叫做概念。到“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这是关于藏象的功能。

下面是对于这个概念的进一步的解释。因为说的是形态结构,所以解释,我所说的形态结构,是指的《内经》时候的那些解剖知识。我所说的生理活动规律,是这些理论的重点。而所说的生理活动规律,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这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这等于是后边,就自己解释那个概念。这是允许的。确定概念的时候,自己可以确定,自己应该进行解释。当然以往,就说这几十年来,有一些个不同的说法,关于藏象的概念。当然并没有经过深入的考虑,或者说也没有经过严格的、认真的、仔细的讨论。不同的专家在不同的著作当中,关于藏象的概念,曾经有过一些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藏象是研究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重点在于把藏象学说,又包含了病理,把病理也算在藏象学说的内容之一了。我们在讨论的时候,我在确定这概念的时候,就排除了这一点。因为病理问题,我们中医基础理论也好,《内经》理论也好,它还有病机病理那一部分。病机病理就是作为一个学说来存在的,病理部分,它就不能够既属于藏象,又属于病机。看来,放在病机里头是合理的。因此,藏象就不应该再包含着病理内容。

还有的时候,有的专家提出了,是包含着经络的问题,其实在我们看,咱们在这部教材的概论的部分,讲《内经》理论体系的基本组成的时候,经络也包含在藏象里了。经络本身就属于藏象的组成部分。它也是属于生理方面的。主要的东西。主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为什么又没说除了经络呢?因为经络已经属于脏象了。只不过是经络本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它的一些特点。所以我们在写很多著作的时候,脏腑之后,又列一章,又列一节,又列一个什么组成部分,专讲经络。实际上,经络应该是属于脏象内容的。因为你们看到所有的关于经络的记载,都没有离开过脏,五脏六腑,特别是典型的权威性的著作。权威性的文章,《灵枢经》的《经脉篇》,它讲十二经脉的时候,开头都先说的是脏腑的名字。比如说,第一条经脉,肺,手太阴之脉。它是这么叫的。先定的是肺,手太阴之脉,大肠,手阳明之脉,胃,足阳明之脉。它都先把脏腑的名字摆在前头。下边才说经脉的名字。当然《内经》里头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论述,都说明经络和脏腑是分不开的。一体的东西。只是从层次角度说,脏腑在高一个层次,下边才谈到经脉这样一个层次。

下面我再进一步解释,藏象理论的内容,你看是这样讲的,藏象理论的内容,它包括五脏,以五脏为中心的,当然五脏位置最高,下面接着谈的六腑、奇恒之腑,经脉。这不把经脉摆这了吗?形体、官窍、精气神,这些,就是说都属于藏象。你看,所谓藏象学说的藏象理论,它就不是脏腑学说、脏腑理论。因为脏腑,它属于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已。或者说是以五脏为中心而已。所以藏象不等于脏腑,脏腑是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样一个观点,我们在写“藏象”这两个字的时候,虽然从字音、字义上,都是内脏之脏,但是在我们用藏象这个词的时候,仍然是写的这个藏,藏了。做成一个词的时候,从我们这个基础也好,从我主编的《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也好,都是这样一种用法。其他就都是简体字,凡遇到藏象的时候,都用的是“藏”这个字。因为在《内经》时代没有简体字,也没有加肉月这个“脏”。就都是这个“藏”。有时候独【cang】有时候读【zang】。我们现在还使用这个“藏”。“藏”的意思就在于这个藏象的藏,不同有一般所说脏腑之“脏”。当然这里头,还留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什么考虑呢?就是现在还有少数的一些专家,认为这个“藏”字就应该读作【藏】,藏象就应该读作【藏】象。也有这样,起码我知道有一个专家是这种观点。那样的话,我就写的“藏”,尽管我们现在读成“脏”象。还留有余地,可以讨论。学术问题还是可以继续讨论的。出于这样一些考虑。所以我们藏象两个字,“藏”就没写成“脏”。当然意思都是读“脏”。从古来就是写的这个“藏”,读成“脏”。

这也反映了脏腑本身的特点,它是主藏的。它不是露在体外的。而是藏于体内的,脏藏于内的。是“脏”和“藏”古来是一个字。反映藏象这词,选这个字的时候,也有藏于内的意思。

藏象内容是这样一些,脏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精气神。再有呢,关于论藏象的篇章,《内经》当中,讨论藏象的篇章是很多的,我们教材说,《素问》有《灵兰秘典论》《六节藏象论》《五脏生成论》(也有的说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经脉别论》《太阴阳明论》《灵枢经》等等。这只是重点。这一篇文章,重点讨论了有关藏象的问题。其实这些文章,往往也涉及到其他的医学理论问题。但是这重点是讨论藏象问题的文章。其实还有很多文章,虽然不以讨论藏象为主,但是也都涉及了藏象的内容,只不过那不是以讨论藏象为主的。我们都没有列入进来。因为《内经》这文章有特点,大家所知道的,它很难说我这一篇就讨论什么问题,而不讨论别的问题。它不是这样。所以往往在一篇里头,涉及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甚至于治疗方法。它往往在这一篇文章都涉及到了。当然它有重点,所以我们这里说的,有这样一些文章是讨论藏象的。主要讨论藏象的文章。并不是说别的篇章就没有藏象问题了。因此我们大家在研究藏象理论的时候,除了读本教材,还想读《内经》的话,你可以以这些篇为主。但是再想深入研究,更全面研究,那一百二十六篇,你都先看一下看。那里头应该说很多地方,都涉及到藏象的问题。

这样也和藏象的理论,是《内经》理论体系核心有关。因为其实理论体系核心,因为这个理论,它应该是指导,或者是涉及到所有的理论内容。凡是《内经》理论体系的部分,哪一部分都得有藏象的东西,没有藏象的东西,那个理论就很难成立。这样的理论才能叫做核心嘛!确实,想一想,是这样。你比如诊法问题,你诊断来诊断去,不管寒热虚实,最后总要定个位,寒热虚实,哪寒?哪虚?是脏腑虚、是经脉虚?还是气血虚?总得定一位。甚至你说是阴阳虚,阴阳也涉及到人体的什么阴什么阳 。诊断这样,治疗更是,你诊断离不开,那你治疗更离不开,你治疗总要从诊断走,照着诊断去立法处方。所以治疗也是这样。同样的,养生也是,藏象讲的生理问题,那病理问题是哪来的?病理问题就是生理的失常,就是病理,病理出来的,那你生理、病理都有了,养生呢,那就是要保养好生理的部分,逐渐的,或者说不要让它,产生病理的影响。这样就是养生。所以同样是离不开藏象理论。

因此说,藏象理论,涉及到《内经》的很多其他篇,这应该说也是自然现象,因为这是一种核心的理论。所以藏象的这一章的学习,应该是说我们全书的、全部《内经》课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就一节一节的讲。先看第一节,第一节是《灵兰秘典论》。全篇全选下来了。只不过这篇有两个自然段,我们就分两段来讲。

《灵兰秘典》,灵兰就是讲的藏书的地方,黄帝藏书的地方。叫灵台兰室。秘典惊世秘密的典籍,秘密的经典。就是家秘多少籍。不是随便可以泄露的。无非是想说这一部分内容,是非常宝贵的、非常重要的。要很好的藏下来。所以篇名叫做《灵兰秘典论》。第一段是讲的十二官相使,或叫十二脏之相使。

十二脏相使
十二脏就是十二脏腑,有时候把这一段,把十二脏腑叫成“十二官”,官职。其实“官”本身就是功能的意思。只不过现在习惯了官,喊当官的,其实当官是要发挥他的职能的。不发挥职能,那就不叫官。是不是?我先讲,这一段是要背诵下来的。也就是说这一段是藏象理论当中很重要的部分。或者说在藏象理论当中,它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尽管其他的藏象的篇章,也是很重要的,甚至于在某些问题上,说法不完全相同的,但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灵兰秘典论》这一段。是占有很重要地位的。现在我把它读一遍。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
歧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膻中,我们读成【tan 谈】中,读惯了读了几十年,现在有人说应叫【shan 善】中,我读惯了,还是读【tan】中。我记得我们工程院的老院士,程莘农先生,他说我们一直读【tan】中,后来你给我们教了,应该读【shan】中,反正大家知道。

这正是以一个封建王朝的官职,这样的设置,来形容人体中的十二脏腑的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里说强调的,虽然说有主有从,但是强调的是一个协调统一的关系。强调的是一个协调统一的问题。

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虽然是它说“十二藏”,指十二脏腑,腑也可以笼统称为“藏”,细分的话,腑和脏是有不同的。笼统来说,内脏内脏,那就包括腑,包括脏。所以它把十二脏腑,都笼统的叫做十二脏,“之相使”就是相互使用。就是相互为用、相互联系。

贵贱何如?有什么主?有什么从?主为贵,从为贱,它其实就是讲的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当然讲主从也可以,因为下边讲君臣关系。总之,贵贱就是讲主从。

歧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岐伯回答,对话,说悉乎哉问也,说您这问题问得太全面了,悉,不是完全吗?问得太详细了。请遂言之,请让我把这个问题谈一谈吧。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怎么这些话其实各位在学中医基础的时候,大多都引证过了。对不对?在中医基础是叫藏象吧,在藏象里头讲心脏的时候,肯定第一条“心为君主之官”,或叫“心主神明”,“心主血脉”等等。肯定以心主神明列过题,从哪里出的?《内经》里讲了很多“心主神明”的问题。但是以《灵兰密典论》最为突出。就是说把十二脏腑,和朝廷中的君臣相联系的话,心居君主之地位。居最高的领导者的地位,为什么?就是因为心藏神。在《内经》理论里面,人体虽然是形神统一,形体和神(精神)是统一的,但是神是又统领着形体,神要比形体重要得多。既说是统一的、不可分的,又说神统领着形体。因为心思藏神的,主神明的,所以就把它看作是在十二脏腑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脏腑。因此把它叫做君主之官,而藏“神明”。这个“神明”呢,就是泛指一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笼统的说,在我们《内经》里面,甚至于在我们中医里面,都把它叫做“神”。都可以用神加于概括,当然,在神的概括的基础上,还可以细分不同的层次。笼统的来说,都可以叫做神。而这个神,可以说是由心来统领的。所以,你看教材的注释,52页最下一行,张介宾的注释,最后,倒数第一行最后,“心为一身之君主,禀灵虚而含造化,具一理以应万几,脏腑百骸惟所是命。聪明智慧,莫不由之”。也就是说,心统领全身,脏腑百骸惟所是命,都受神的影响。人的“聪明智慧,莫不由之”,那都是出于心。都从心来的。就这个上来讲,所以把心叫做“君主之官”,就好像朝廷中的皇帝一样。封建王朝的皇帝一样。我虽然这样强调“心主神明”,而且引证张介宾的注,其实在《内经》理论里面,还有其他关于精神的问题,只不过《灵兰密典论》是强调这个,而且这个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当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甚至于占了主导的地位。关于神的问题。心主神明的观点,是占了中医理论当中的主导地位。还有不是心主神明的,五脏都主精神的,那是另外一种理论。现在我们是讲的《灵兰秘典》,就是这样一个观点。

这个要是完全都从解剖上考虑,就不大容易。因为大家都学过解剖,中医古时候,解剖不是太发达,一百多年来,西医东渐,我们人人都学了解剖,而且那个“脑”主神,脑主持精神活动的问题,已经好像众人皆知,因此你说心,如果是胸中之心来主这么多神明,似乎讲不通。确实也是很难讲得通。所以我说学藏象的问题,你要单纯的从解剖角度来考虑是很难学得通的。可是你说脑主神,这也有毛病。“脑主神明”,我们开中药,开处方,就很难说清脑开窍,对不对?说“养脑安神”,好像从整个理论上,都不是这样认为。而且从中国人的习惯上,也不是这么说的。说这个人用心学习,当然现在也说动动脑子,也有这样说的。说这人没心没肺,是脑子不开窍。也有人说脑子不开窍,说心不开窍,说的还是相对比较多。说是不用心,学习不用心,那就白费了。所以“心藏神”传下来,几千年来,我们从生活上到医学上,一直是在这样使用的。

再有说了,这个心是不是跟精神活动就没关系呢?也还有关系。其实五脏,哪一脏都对,就我们现在的医学的考虑,实验为主的医学考虑,全身各个脏腑,都和人的精神活动有影响。不是绝对没影响,这个意思。报纸、杂志上发表过一些材料,这当然是可以做参考的,不能说作为医学论文来看,不是有过一个报纸登过一个,哪个国家一个妇女心脏病,后来移植心脏,移植给她一个好的心脏,她就活过来了,活过来以后,她的生活习惯改变不少,本来不喝啤酒,现在特别爱喝啤酒,本来根本就不喜欢激烈性的刺激,她回来之后,又骑摩托,又干什么,特别喜欢激烈性的运动。后来了解到,给她心脏的那个人,是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死于车祸,骑摩托车,而且了解之后,接受心脏的那妇女,很多的脾气的改变,就和献心脏那小伙子的脾气很相似。而且据知,献心脏那个小伙子,特别爱喝啤酒,接受心脏那个妇女,原来就不喝脾酒,接受心脏之后,这么个爱好也出来了。所以你说是心脏对神没影响,恐怕这些问题还确实值得研究。当然,这个只能说是心气通于脑,我们也并不是就此来说,脑就是不如这心主神,不能从解剖角度看来,中医《内经》上所说的,“心主神明”,或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就是经的精神活动。主持精神活动的这系统是什么?是心系统。是这么讲下来的。不是完全,或者主要的不是从解剖上来考虑这个问题。

我记得一些古医书上,对心的解释有很多的,都是强调“心主神明”问题,敦煌医学残卷,其中残卷论坛有一篇完整的,叫《明堂五脏论》,敦煌医学残卷马继兴先生本人,早把它整理出来写出书了。 其中有一篇文章还挺清楚的,并不残。这篇文章不残。看来是唐代的文章,或者唐以前的文章。不会晚于唐。它关于心的问题,它说“心者,纤维也”,纤细的纤,所谓纤细微,又说“无事不贯心”,不是完全的原话,我记得是差不多。意思不会错了。敦煌医学残卷上头关于《明堂五脏论》它说“心者,纤维也,所谓纤细微,无事不贯心”。就是心思很细微的,这才叫心,很多事情都要通过心。这才叫心。如果粗粗大大的,有什么事情都不知道,这就没心了。所以是要用心,要走心,这人“心很细”,心很粗那就没有,就不算那心,不好,所以无事不贯心。什么事都要通过心来想一想。记住了,思考了,这都叫通过心,贯就是通过。

当然,其他医学书上,也有说“心者,新也,日有所新也。”新是新旧的新,日有所新,就是每天都得学点新东西,这才叫有心。活一辈子,稀里糊涂一辈子,什么都没学到,那没有心,“日有所新”就是讲的天天都要学新东西。不断地学习,当然这学习,不单指天天看书学习,什么都是学习,生活经验的积累也是一种学习。这都是讲的心。其实这些说法,都是从“心主神明”角度的命题,也就是说关于精神,或者叫中医所说的神,和所说神志的命题,“心主神明”,是重要的一个命题。还有其他的主神明的命题。就是“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相傅,傅就是辅助的意思,相也是帮助的意思,就是比喻成朝廷的宰相辅佐,“傅”是有辅佐的意思,宰相辅佐君主的,肺脏的功能,在心的旁边辅佐着心脏,辅佐心脏,它具体的是“治节出焉”。治节是治理调节,治理调节什么?治理调节脏腑气血营卫。那都要靠肺的功能来进行调节。心固然是君主,但是肺是起到治理调节的作用。教材注释讲得挺清楚,治节就是治理调节。肺主气而朝百脉,它有辅助心脏治理和调节物质气血的功能。又引了张介宾的《类经》上的注释:“肺主气,气调则营卫脏腑无所不治,故曰治节出焉”。对“出焉”,焉这个字,不单是虚词,在这里也有当“这里”讲的意思。就从这里出,神明从心脏这里出,治节从肺脏这里出,我们在《内经》理论里边来看,“肺者,心之盖也”,是心的华盖,盖子盖在心脏上头,可是《明堂五藏论》它说,“肺者,旁也”,旁边的旁,那看来要是“肺者,旁也”,这个说法和相傅之官,辅佐着君主,可不是肺?君主的旁边嘛。《明堂五藏论》说“肺者,旁也”。主治节,朝百脉,而治理全身。全身气血营卫的正常运行,脏腑百骸【读 hai 或 xie】的活动正常。都要靠肺气来给以维持。都要靠肺主治节的功能进行调节。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有保卫机体的作用,但是你看,谋虑又是神志了,谋虑是很肝有关系,或者肝的功能正常,人才能够正常的谋虑、谋划、思维,深入的考虑问题。如果肝功能失常了,就不能深入考虑问题,所以大家生活当中经常这么说,说一生气,一发怒,办事简直就不合乎情理了。为什么?他不能考虑了。就超越了常规了。所以“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血,肝在志为怒,肝有病之后,血就逆行,逆乱,怒气一发,精神活动就不再平静。所以不能谋虑。而且《明堂五藏论》说“肝者,捍也”,捍就是捍卫的捍。说“肺者,旁也”,“心者,纤也”。“肝者,捍也”,也是捍卫的意思。捍卫机体的作用。肝藏血,它的功能正常,可以抵御很多的外来的邪气,对人体的健康,起到了捍卫的作用。所以叫“将军之官”。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正就是不偏不倚,叫做中正。胆的功能正常的话,人就可以下决断,所以它“决断出焉”。对事情,肝主谋,谋虑完了,还得决断,决断的功能又划到胆上去了。所以这人要胆小,就思前想后,老是决定不下来。那就中国人的习惯,那叫胆小。一点小事,想来想去,睡不着觉,那叫胆虚。本来用不着失眠,这点事,他就是失眠了。怎么想怎么害怕,我们不是有一个温胆汤吗?来治疗它。同样的,决断本身它也是属于精神活动范畴里边的。虽然说“心为君主之官”,但是还是把这个活动,归结到胆上头来了。所以我说,即使强调了某一脏的重要的功能,更主要的,本篇它是讲十二脏腑相互协调、整体协调问题。“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这在我们中医理论里边,凡是胆小善惊的,那就要治胆了。这人特别容易害怕,听点声音就吓一跳。治疗的话就要考虑从胆来论治。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膻中就是指的心包,心包络,臣使之官,那就是在皇帝周围的近臣,是近臣,所以“喜乐出焉”,心主神明之喜乐,实际上是通过膻中表达出来的。后世又把膻中(心包络)叫做“心主之宫城”。宫殿的宫,可以保护着心。叫做“代心用事”,心的功能,喜乐,特别是它具体讲的,是由于膻中发挥作用,膻中表现出来的。所以叫“代心用事”。因为代心用事,所以可以代心受邪。心脏,君主之官,不能受邪,真心不受邪,受邪则死,邪气侵犯心,首先侵犯到心包(膻中),膻中也就讲的是心包。代心受邪。后世温病学派,不也是讲“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吗?一传传到心包。

[完/46:34]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QQ:460405136    他人只是指个路,路是要自己去走的!

回答|共 1 个

不做白日梦 发表于 2020-6-7 10:49:54| 字数 9,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王洪图黄帝内经讲稿如下: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仓廪就是储存粮食的东西.还有一个具体的注解。仓和廪还不一样,说“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谷就是没有去壳的为谷,去掉壳的就是米。所以仓廪本身还有这样的区别。“存谷者曰仓,存米者曰廪。”但是总体来说,仓廪就是指的存粮食的。存粮食的仓库。说脾胃比喻成管理粮仓的官。为什么呢?它是受纳饮食水榖,化生精微嘛,水榖不就是榖食、粮食吧,所以把它比喻成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就是从饮食五味,进入体内之后,经过脾胃的受纳,和运化作用而产生精微之气。这个五味是化生精微之气的,五味化生了精微之气的问题。可以从脾胃化生出来,布散到全身去。所以水榖精微之气,是从脾胃产生出来的。

《明堂五脏论》,刚才我说那个,敦煌医学残卷,《明堂五脏论》说,“脾者,俾也。有所俾也。”就是这句话,俾就是俾益麻,补助。或者说俾益。现在写文章不经常说,希望给予指导,或者学习了什么东西,会有所俾益。都是讲的这个问题。帮助的意思,有好处。“脾者,俾也。”俾,是补助什么?补助全身的生理功能活动的需要。《明堂五脏论》用这么简单的话,这么一个形容。

是呀,我说《灵兰秘典论》,脏象理论在后世医学里头影响巨大。在我们当前的各位医生心里当中,也是影响巨大。一说脾胃,就想起“后天之本,水谷化生之源”,营养都从那来的。甚至于脑子里只想到这么一条,再也想不到脾胃还有别的问题,可见这个理论是在医学界,特别在我们当前来说,中医学界的各位先生们的头脑里头,也是根深蒂固的,甚至占着主导的地位。简直别的就很难再装进去了。如果是脾胃还有点别的功能的话,往往就觉得是挺新鲜的功能了。这只是《灵兰秘典论》以篇说的。脏象理论还反映在《内经》很多其他篇章里头。不和《灵兰秘典论》完全一样。所以我说《灵兰秘典论》是脏象理论当中的一个重要的文章。无非是重要而已。简直重要到除此之外,脑子再记不住别的了。但是我还要讲这个,因为它重要。还是大家把这个先记好。先理解好。逐渐我们才能再学别的。不然的话,这也没理解好,再一学别的,打起架了,自己跟自己打起来美,那就不好了。下面再看,你看它这说的,脾胃就是这个作用,,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化生水榖精微气的作用。没再说别的。而且《灵兰秘典论》只是点出一个主要的嘛,“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那心就是神明,不再主别的。起码大家熟悉的,心还主血脉。只不过,它就点一个最主要的而已。不是全部,而是主要的。或者《灵兰秘典论》的作者认为这就是对于这一脏来说,那它就是最主要的。下面,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大肠,是传导【dao4】,或者读成传导【dao3】,传导什么?传导水谷糟粕。六腑之一,是传导水谷糟粕的,是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变化出焉,那里头大肠当中产生变化。水液可以渗入膀胱,糟粕变化为大粪,变成粪,变成尿,变化出焉。以传导水谷糟粕是它的主要功能。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小肠者,是接受存储,从胃存下的食物的存储,从胃传下的这些饮食物,同时又化物出焉。经过它的消化,转化而分别清浊。经过小肠的功能,把由胃传下来的饮食物,经过消化、经过变化,而分别清浊、泌别清浊。把营养部分要(吸收),糟粕部分再往下传。大肠、小肠,在《明堂五脏论》上说,肠者,“畅”也。就用一个字来概括。为什么叫做肠呀?它就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主要功能。畅,通畅。这叫“肠者,畅也”。大肠、小肠都应该通畅。它们功能是有区别的。小肠是化物,把由胃传下来的饮食物,进一步分化,进一步消化,来泌别清浊,分别出来哪是清,哪是浊。到大肠呢,就是经过传导,往下传导,使糟粕走入大肠,尿液,水液走入膀胱,水液入膀胱,粪便呢,腐熟糟粕就排出大便,就经肛门排出。说这是大肠的功能。但是呢,大肠、小肠的基本特点,都是应该通畅,六腑以通为用。或者说,六腑是传导水谷糟粕,传化水谷,传化水谷是六腑的基本功能特点。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作强就是作用强大,是最直接的解释,作强,就指的作用强大,功能强大。伎巧出焉,伎巧就是技术灵巧,也包含聪明智慧,为什么说作用强大,因为肾主藏精,具有生殖功能,能够生儿育女的功能,就是由肾所主持的。所以它作用强大。出伎巧,两种解释。一个就是作用灵巧,心灵手巧,做什么活做得很好,这是伎巧。再一个理解呢,伎巧,就是生儿育女这个事,就很伎巧了。生出来那么聪明,那么漂亮的娃娃。就有这么两种解释。其实,再细研究,要是从古代的官职上来说,反正我是没查到,我也没有听说其他的专家查到过有叫“作强之官”的。没有这个官职。我在查的时候,我倒发现在汉代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官职,叫做“匠作”。有匠作大将主要的官职。是不是“作强”是“匠作”的误传呢?这个“匠作”是什么意思?就是管那个工程建筑的官员,特别是要负责建筑皇宫,建筑皇陵;“宫殿陵寝”,那是由“匠作”主持,操办的。那不是建筑部长吗?但是用现在的建筑部长来说,不一定合适,但是他是操办这件事的。所以他要灵巧呀,他工程技术不灵巧,这宫殿建出来不合格,那是要砍头的。不但宫殿建筑,连皇陵也都是他操持建。倒是有这么一个官职。那么这个官职,当然他就是应该是很灵巧的,他的技术应该是很高明的。他能够指导工匠们去做。所以他是大将。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当然我们通常的说法,各位所理解的,也可以就是说,肾脏的功能非常强大。肾主藏精,能够具有生殖的功能,作用很强大。肾精充足,人的智慧也好,智慧也高,能够有发明创造,能够手艺很巧。能做出很多东西来。那也可以理解。说老年人了,肾精虚了,脑髓不足了,做什么也做不好,手都颤了还能做得好吗?这么理解也可以,再有呢,跟聪明灵巧有关系的,你说灵巧脑子不行得好使,心神也得聪明,《明堂五脏论》它说“肾者,引也”,引水谷和利精神,它是这么一个功能,它说,肾是引的意思,引什么?引水谷。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理解,人体内的水谷精微的吸收,水谷精微的消化,和排泄,那都和肾气有关系。如果肾气虚的话,水谷消化、吸收、排泄功能,也会失常。能够正常吸收、消化、排泄,那都要靠肾脏的正常功能,所以“肾者,引也”,引水榖,还“和利精神”。人的精神和利也靠肾,肾气充足,肾精充沛,精神才能和利。和利就是调和爽利。如果肾精虚了,人的精神也会出现问题。也会出现迟钝、痴呆。甚至于情绪不好。无缘无故的哭泣,无缘无故的就要笑。当然,无缘无故笑的时候少,无缘无故的哭泣,无缘无故的发怒是很多见的。那老年人,脑髓虚了,所谓老年痴呆症,精神症状很突出的。脑髓虚了也是肾精虚了。所以,肾者引也,引水榖而和利精神,那精神和利,当然它也出伎巧,所以这个是相辅的,这个说法,可以和《灵兰密典论》的说法,是相辅助的说法。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渎”,水渠叫做渎,决渎就把水沟给它挖开,决是挖决。打开,决口了。河堤决口了,那不就是决吗?就打开,打开那个水沟,所以叫做决渎之官。管水的官。决渎是管水的官。三焦是管水的官。所以它有水道出焉,那水道就从三焦出来的。大家所熟悉的通调水道。通调水道是什么水道?水道就是三焦水道。当然后来在《难经》上,说三焦是水谷之道路。不单是水道,榖食也靠三焦来通调。三焦是管水的官,三焦的气化,才能使人体的水液正常的代谢。三焦气化,水液才能够正常代谢。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州,水中间的那块陆地叫做州,都,就是水,一湾子水,一潭水。或者湖泊的水。那都可以称之为都。州是水中陆地,都,水泽所居之处。教材有注释。长江三角州,就长江中间那块陆地。水中之陆叫做州。州都之官就是说管理水液的。州都之官就是管理水液的,它不是管理水渠,它整个管理这个水。水聚之所。所以膀胱者是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津液,膀胱可以藏津液,津液在膀胱所藏,经过气化就能够出,就能够从膀胱出来。这个出叫排出也可以,叫散出也可以,叫渗出也可以。好像叫排出反而太粗糙了一点。气化就能渗出,反而倒可以,相对来说,意思反而更准确一些。也就是膀胱所藏津液,需要气化。炒年糕渗透出来,散出来。散布到什么地方去?散布到什么地方去咱们再说。这个气化,既说的是膀胱的气化,更主要的,这所说的气化,是肾的气化,三焦的气化,甚至于包括其他脏腑的气化在内。因此气化才能出,不单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中的阳气的气化”,以及心、肝、肺、肾之气的气化,还有三焦的气化。膀胱所藏津液,只有经过全身之气的气化作用,它才能够渗出膀胱,而发挥它的作用。

我这一说,你就想到了,这个气化则能出,既然说是发挥作用,那就不是单纯是尿。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尿就排出去了。这倒是很简单,但是好像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是这样的。在这里多花几句话,来说说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刚才说了,《灵兰秘典论》所说十二脏,不是解剖那一脏,或者说主要的不是讲解剖学上那一脏,有没有解剖知识?有。但是它主要的是功能单位。或者五脏功能活动系统,因此膀胱就是讲的那么一个功能活动,什么功能活动?贮藏津液,经过气化,藏的津液可以渗出来,如果你一定要按解剖那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那这个膀胱,它就不只是现在解剖学上存尿的那个尿脬,现在把它叫做膀胱。那个不是《内经》时代写的那个膀胱。那个膀胱,《内经》常常把它叫做“胞”,后世有时候把它叫做“脬”。就装尿的那个东西,那就具体了。就现在解剖学上,所看到的那个东西。

而这里所说的膀胱,就是指的既包括这个脬在内的,又包括了那么样大的一个经脉在内,膀胱经是很长的,对不对?起于目内眦,在头上转之后,经过后背,在头上就不是一下子就过去,它是还有一个转。到后背也不是一条线,后背还有两条线,以后才从臀部下去到大腿的后外侧,向下行到小腿外侧,然后到足小趾外侧。那是最长的一条经脉,这也属于膀胱经。膀胱,足太阳之脉。这个脉也属于膀胱。而且膀胱又叫一身之阳,又叫巨阳。膀胱叫巨阳呀,叫大阳。既叫太阳经,又叫巨阳,太就是巨,巨就是太。说法不一样,都是一个意思。又主一身之表。一身的皮表那都是膀胱所主。主一身之表的说法,还不是经文的话,经文的话还要话,经文原文的话,《灵枢。本脏篇》说“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它不单纯的是泛泛地说。腠理毫毛,那不是肌表吗?和什么相应?和膀胱相应。所以说膀胱主一身之表。它是有经文,《内经》《灵枢。本脏》这样的一些记载作为基础。所以,膀胱经又叫巨阳、太阳。在《素问。热论》篇,一讲外感病侵犯,要按六经辨证的话,第一条经就是太阳经的病,或叫巨阳。既说叫太阳、巨阳,就是说这一条经,或者是这个腑,它说包含的阳气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所以它在一身之阳当中,它叫巨阳,它叫太阳。

那么,我刚才说了,你一定要考虑解剖的话,那应该考虑到哪呢?就应该考虑到这些。腠理毫毛其应,这个功能,膀胱经的这个功能,尿脬的贮尿的功能。从贮尿的这个功能考虑,从现在解剖生理上考虑,就还考虑现在的肾脏。现在的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这一套。应该从解剖上讲,除了我说的经脉,主一身之表之外,就是从排尿这个系统来看,也应该包括肾脏、肾盂、输尿管、膀胱,都在内。所以如果单纯理解这里膀胱就是现在解剖那膀胱,那是大错而特错。对很多问题你不可理解。那个膀胱没法气化,就算有气化,也只能排尿,没有第二个作用,就犯不着这么复杂的去讲"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这么多话,就说膀胱藏尿,可以排出去,古人绝对不会,费那么多话去说。因为古时候写一个字多难呀,往木板上刻,就这么点事,说那么多字,他不可能去这么办。更何况它本身是讲,以像而不以质,它是强调象,强调功能。

那么说过来,膀胱所藏津液,气化则能出,到底出在什么地方?说渗出也好,说排出不太合适,渗出,渗到什么地方?怎么气化出来的。归纳起来,膀胱所藏之津液,气化出向有三:

作汗液排出。气化从汗液排出。作汗液排出来了,理论根据就是刚才我说的《灵枢。本脏》篇所讲的“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膀胱的气化功能,气化就可以从腠理毫毛排出精液。汗,就是津液所化。这个说法也有后世医学家的提法,就是唐宗海,唐容川《血证论》,《血证论》这部书是很有名的。唐容川在《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谈了这个问题,讲

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

“经所谓气化则能出者,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经,就是《内经》,也就是说的是膀胱之气,载,装载、存载,运载,上行外达,不单上行,还外达,出而为汗,那就出了汗,那是经过膀胱之气,运载津液才能出的汗。所以叫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这云行雨施之象,就是我们讲《阴阳应象大论》那篇,所讲的,“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阴阳交互的作用。阴阳雨施之象。那汗是雨,雨之所以能够排,实为阳气的作用。天气降为雨嘛,膀胱经的阳气的作用,才能这样出为雨,所以有云行雨施之象。这是第一个去向。气化则能出,出为汗。

化为尿液。王冰在注《素问》的时候,对这句话是这么注解的。说

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

气海之气就是下焦之气,脐下那个部位叫做气海,下气海,也就是下焦之气的气化,它的气化,看来主要是讲的肾气。这个溲便看来就是指的小便,小便脾出来需要下焦之气,也就是气海之气的施化。或者肾气的气化。则溲便注泄。如果气海之气不能施化,而不及,则闭隐不通,那就是小便癃闭了。若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所以说王冰在注这句话的时候,那就是注成下焦之气,或者肾阳气化,才可以使得膀胱之气,膀胱所藏津液,能够正常排出作为小便。如果肾气不能气化,就闭隐不通,那就癃闭,小便不能排出去。

其实还是不是谈的解剖学,就是按这个说法。就是按王冰所说,气化则能出,出是出在小便,那么这个情况,也不是单纯藏在解剖,现在解剖足额能够膀胱里面。所说的尿脬里面。能够津液,它也还有藏在别的地方,别的地方在哪呢?如果往上找,找到肾盂,找到肾脏,甚至于找到其他全身各处出,这个临床上可以见到,比如说,大家熟悉的五苓散,张仲景《伤寒论》上说,五苓上是治膀胱蓄水。膀胱蓄水了,说膀胱存住水了,用五苓散治。五苓散所治的那个小便,通利小便,小便尿出去,这尿在哪呢?有的时候尿是在膀胱里,但有的时候并不是在膀胱,现在解剖学的膀胱,为什么?这个病人浮肿了,服五苓散之后,尿通了,浮肿下去了,那你说浮肿的水是藏在体内的,皮肤下面的。那绝对不是解剖上能够尿脬。所以说,即使按王冰的这个解释,那个津液所藏,也不只是藏在尿脬里。不然的话,《伤寒论》的五苓散,治膀胱蓄水那一种情况,口渴,小便不利,甚至有水入即吐,还有浮肿现象的时候,吃了五苓上之后,尿就通了,浮肿就下去了,对吧?所以也不要局限在解剖学的膀胱的尿脬上去。这是气化功能的第二条出的去路。

化为血液。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他对这个问题是这么解释的。他说,我这里有删减,他说

膀胱,肾之府也。...,五榖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则为小便。。

五榖五味之津液,全都归到膀胱。它悉归膀胱,然后气化就分入血脉,分入血脉后还不算,还能成骨髓。因为是津液嘛,津液当然可以成骨髓。津液多余的部分,多余的,才入脬作为小便。你看,《诸病源候论》就说膀胱所藏津液,经过气化,气化有一部分,就要到血脉当中,到血脉当中自然就化生血液,化生血液才谈到可以成骨髓,也就是津液才可以成骨髓。津液之余,多余的那部分,入脬,你看,他就说的是尿脬,为小便,到尿脬里面就没别的可变了,如果说把这个膀胱说成是尿脬的话,那些问题就没法理解了。尿到膀胱里头之后,说还能够气化出来,恐怕没法解释。所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气化,不是单纯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脏、三焦等的气化作用。使得津液能够化生出,发挥它的具体作用。只把多余的排出。作为尿液排出体外。不要小看这个事,这个事,据我所知,还曾经发生过学术上的不愉快。一位比较老年的中医,说是膀胱气化,气化可以化生津液,清者化为津液,浊者才化为小便排出去。年青的医生就不干,他学过西医基础,学过西医课,知道解剖生理,那不行,到膀胱里再也不能气化。就得尿出去。两人谁也说不服谁。结果弄一个很不愉快。其实犯不上,《内经》所说的膀胱,不是你现在说的解剖学的膀胱,只不过是强调了那样一项功能而已。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把上面十二脏都讲完了。各自的功能都讲完了。其实,相对而言,也都谈了相互之间的关系,起码心是君主,肺是宰相,肝是将军,脾是仓廪,对不对?三焦是决渎,大肠小肠主要是传导变化。下面又总结谈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强调相互之间的联系。说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相失就是相互失调,应该是相互协调的,是相互使用的,是相使的,而不是相失。相失就是相互失调。不得相失,所以说

故主明则下安,主,是说的君主,君主之官明,它的功能正常,特别是心主神明,神明正常,不紊乱,不昏乱,则下安。其他十一脏就可以相对来说,容易平安。强调了心神一体,心神统一,形于神俱,但是把神放在重要的地位上,所以神能够正常,其他的形体问题,就可以相对来说容易正常。所以,主明则下安。心主神明功能正常,其他十一脏腑的功能,就相对来说,容易协调。中医诊断疾病是这样的,一看到人有神,好,治疗后预后会好。失神、无神了,很难再治了。你有再好的技术,它就不灵了。他这人不能使用你那技术了,你给他怎么输液,怎么打针,这么灌药,他那个正气,那个神,不能对你那个产生反应,再好的技术也是白费。所以“得神者昌,失神者亡”。所以说有了神,心主神明,心主功能正常的话,主明则下安。

以此养生则寿,按照这样的话,养生则寿,养生,怎么养生?心主要正常,人的心神要好,要调摄好。其他的脏腑,自然可以逐渐地调摄,这人心理很好,想问题很清楚,就是吃饭不知饱,这不可能啊,就是喝酒没度,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你心神很好的话,自然知道饮食应该怎么用。衣服该怎么穿。所以说,以此养生则寿。保持君主的神明的清醒。就能够正常地指挥全身的活动。

殁世不殆,那就说不可能出现错误,一世也出现不了错误,殆,就是错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嘛。这个殆,不会出现错误。

以为天下则大昌,如果按这个道理治理天下,君主很正确,明君在治理天下的时候,其他的官员,都会很好地进行工作。不很好地工作,那一会,很快就罢免了就是。所以,按这个方法来治理天下,也是对的。当然现在都讲的是集体领导,集体领导那集体更应该明。所以“以为天下则大昌”。因为古时候,一人说了算。君王说了算。所以主明是非常重要的。明君是非常重要的。碰上昏君全倒霉了。这个国家都会跟着倒霉。所以说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国运昌盛。治理天下也会国运昌盛。

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反之,如果主不明,昏君一个,那十二官全危了。对吧?所以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十二官也是很危险的。十二官也不能正常发挥它的作用了。

使道闭塞而不通,这个“使道”教材有注释,指的是十二经脉,因为经脉是十二脏,相互联系的通道,经脉是应该通畅的。经脉流通气血,联络周身,闭塞不通了,那就正常功能就失去了。

形乃大伤,由于神伤了,经脉也不通了,形体也会受到大的伤害,也不健壮了,也要衰败了。五脏都乱了,气血不通了,这人的形体肯定要衰败。

以此养生则殃,按照这样去养生的话,那一定是遭殃了。不可能长寿,不可能健康。

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按照这样主不明,昏君一个去统领天下的话,他的宗庙也就很危险了。古时候皇帝家不是有宗庙吗?拜他们家祖宗,宗庙危险了,就等于说这个朝廷就要被推翻了。所以说“其宗大危”

戒之戒之,说需要特别的警惕,要保持精神的清明。神明的清爽。使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君主明,然后十二官协调,人体才能健康,治理国家,国家才能昌盛。所以要特别的警惕这个事。

这一段的串讲,就讲到这里。

【理论阐释】
1. 十二官相使说
也就是十二官相互为用。特别提到十二官相互为用的问题,以官职作为比喻,在《内经》当中,不只《灵兰密典论》,其他还有几个篇也是这么谈的。比如《灵枢。邪客》篇,它也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同样是君主的意思。心是五脏六腑之大主。《五癃津液别》说“五脏六腑,心为之主”同样是心为之主,君主。“肺为之相”,这和这差不多,本篇说的“相傅之官”嘛。“肝为之将”,本篇说“将军之官”,但是后两个不一样。说“脾为之卫”,保卫之卫,脾主肌肉,也有保卫体表的作用,保卫脏腑的作用。“肾为之主外”,说肾能够主外,说开窍于耳,能主于外。《素问。本病论》比喻说,“心为君主之官,脾为谏议之官,谏议就是劝谏的意思。看到君主哪做得不对,提个建议。说应该如何如何。您的衣服穿得不合适了,您的行动、举止有所失调,谏议也无非谏议这,谏议之官。肝为将军之官,所以在《内经》里面,把十二脏腑用一些官职来比喻。不止本篇,其他篇也还有不少。

不管它怎么比喻,实际上它说强调的,我刚才说过了,就是强调整体协调这个问题,强调了心主神明的这个问题。之所以强调心主神明,那就是因为心神、形神统一,而以神为主导,有神这个人就可以继续生命,没神,生命就会终止。所谓“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心主神,所以心就是君主之官,是一身之大主。尽管如此,心为一身之大主,十二脏之间还是相互协调,不能说光有一个心就行了。必须有其他十二脏腑的相互协调,发挥整体的作用。这是十二官相使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相互协调的问题,强调神的问题。

2. 心为君主之官
对心为君主之官的认识,也就是为什么把心叫做君主?咱们教材上提了几点,

心藏神。刚才我说了,因为神是统领一身的,神最重要,虽然形神一体,但是神是最重要的。“形神合一”,形神虽然是合一的,但是说“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宅”。这是后世医家的话了。形神是统一的,心神一体,形与神俱。这才是健康的。但是形神之间的关系,还是要神为形之主,而形为神之宅。神藏在形体里头。没有这个形体,神就没有了,消失了。在《内经》里头,还找不到一个人死了之后,神还继续存在的主题的论证。有了形才有神的存在,所以形为神之宅。但是形神之间关系,又神是形之主宰,因此说,心藏神,所以心是君主。
心主血脉,血脉对全身的作用可想而知,“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这个营气,就是说的血,人生的一切生理活动,生命活动的维持都需要血。而心主血脉。
我们教材是从这两点上说,心为君主之官,心主神明。这是为什么叫做君主之官?我们教材从两点论述。其实再深入分析,咱们还有一点,从古代的认识方法上,还有一点,它把中间看得重要,叫做中心,古代有一种观点,叫做“重中思想”,哪一脏在最中间的位置,认为那个最重要。心怎么会在中间呢?我们现在都知道心在上焦,不是在中间,但是在古代的认识,从古代的那些认识上看,心,在人体的中间的,特别是他们从祭祀、杀猪宰羊,把它们往那一搁,他认为心是在中间。我们后来的人在习惯上,也是要把心口窝摆在中间,古代在认识方法上,有一个观点,是重视“中”的思想,重中思想,这一点我们教材上没提,因为心这个位置,在古代,从解剖的观点上看,位置排在中间的,所以把心也就强调是中间去了。有这么一个认识。好,下课。

[完/50:30]
QQ:460405136    他人只是指个路,路是要自己去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