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知行合一”

享受生活 享受生活 11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5-07-2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知行合一”(原创)
2025.07.27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行贵在修心。破心中之贼格外重要。什么是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网友指出,“培养习惯有利于知行合一的实现。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养成习惯才能把认知转化实际行动,成为真正的品质;第二,习惯培养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既是道德实践的过程,也是道德再认知的过程。”知行合一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而且也是生存必需。它教导我们:真正的认知不是信息的堆砌,而是行动的预备;真正的智慧不是知道多少,而是做到多少。从今天开始,让每个“良知”都指向一个“做到”,这才是对阳明心学最好的当代致敬。思多乱其志,想到就勇敢去行动,不要畏首畏尾,行动了成不成都是收获。
有时候我也仅仅是坐而论道,自己不大肯定是否已然做到知行合一。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斗争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知识应当知道并知道其所以然,但很多人知道但不知道其所以然。王阳明想表达的知行合一的意思是--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就自然能够做到;如果你做不到,代表你不是真的知道,或者可以说是压根不知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真知必定真行,这说了知行合一的一半。在行的过程中,无时不刻精微的觉察,这是知行合一的另一半。只有一半等于没有,就像老虎钳只有半边,无法夹东西一样。”知和行没有先后之分,应该是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正因为“知行合一”难,才有战争史上著名的赵括纸上谈兵,马谡败走街亭。
中国传统有一个基本主张,即“内圣外王”。所谓“内圣”的由来就是修身养性,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所谓“外王”的由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的人可不多。网上有成堆的心灵鸡汤人生感悟,无数人在转发,但不知有几人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一旦你窥见天理,你的思想行为都立刻改变。想要实现梦想,不但要知,而且也要去行,不能只做行动上的矮子。以前的一些哲学家是在认识世界,解释世界,那么我们的任务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和解释上,我们最终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一打美好的纲领,比不上一次有力的行动。雷锋把助人为乐放在实实在在的身边小事上,而不是仅仅在嘴边。说得很好,但也要做得好才行啊。率先垂范,知行合一才最有力。有人认为知易行难,有人认为知难行易。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在教育领域:知行合一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在企业管理领域:要求管理者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有机统一。在个人修养方面:知行合一用于破解“懂得很多道理却过不好一生”的困境,主张通过实践将知识内化为生命体验。真正的良知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和深化,而有效的实践需要正确认知的指导,二者辩证统一构成完整的生命体验。各位亲爱的“思想巨人,行动矮子”们,不要让“明天开始”成为你最常用的时间状语。很多人是行动的慢性瘫痪者,“明日复明日”已成为他们当中最流行的行为艺术。就像某女士,每年元旦都在朋友圈宣誓“今年必瘦20斤”,而她的体重曲线却像创业板指数般顽强震荡。当代人最尴尬的生存状态就是脑洞开在元宇宙,双脚却陷在拖延症泥潭里。
我们说知行合一,现在机器人有了知,在行方面还不太成熟,它无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更像一个谋士,我们要努力让智能知行合一。请将知识资本(知)与项目资金(行)紧密缠绕,把“知识-行动”转化率予以提高。真正的自由不是知道更多,而是把已知的变成脚下的路。当代人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知识通货膨胀”:在信息洪流中,我们日均接收的信息量超过18世纪学者毕生所得,却陷入“知道越多,行动越少”的怪圈。这种“认知囤积症”患者,用收藏代替实践,用点赞代替行动,在“已读未做”的自我安慰中完成精神闭环。我们的知识储备比冰箱还满,行动力却比WiFi信号还飘忽不定。我们用“下次一定”演绎了“知道很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互联网梗。真正的自律不是收藏多少干货,而是把“下次一定”变成“现在就做”。
做事目的性太强容易形成焦虑和恐惧感,这会阻碍行动力,享受做事的本事乐趣不计较结果,反而行动效率最高。你把目标换成只要每天做就行,无需一定要做多少,关键在于每天做,这样你就能享受做这件事的乐趣。不能用“知”指代“欲望”,欲望与行为合一,可能会释放出人心中的魔鬼。浅浅总结一下:事上练,干中学。不去做永远不知道结果是什么,出来混最重要的是先要出来。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小时候妈妈和我说的“眼是懒蛋,手是好汉”原来就是知行合一。网友指出,“‘做’非常重要,我就喜欢在没做之前,考虑预设的困难,结果就是做不了。我一个同学则是现做,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基本都成功了,而我越来越胆小,怕做事,他则越来越胆大,越做越多”。
你只需要做好眼前的事儿,其它的总会到达。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有个网友说,“这个是真有道理,我高中的时候开始减肥,一开始也没定啥目标,反正体重在减就行了,到现在瘦了一百一十斤,但你要是让我一开始就定瘦一百一十斤的目标,我肯定完不成。”当然盲目去做也不对,总空想不去做也不对,做好调查研究再坚定不移的去做才是知行合一。知而不行是不知,行而不知是伪行。一件事你做了就是50%的机会,不做机会等于0,然后就是信心,信心你可以理解为不停的催眠自己,你一定能行,一定能成功,一直做下去,你成功率就提升到80%。不知道能不能做成的时候,别管结果,只管去做,因为做着做着就做成了,如果一开始就放弃那么结果就会印证你一开始的想法。
路在脚下,走着走着就会柳暗花明,就算没路可走一路走来就算是一生。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不要给自己定目标,定目标就容易望而却步,这样做事就会有了目的性,去做就好了,想要的就在不经意的行动下就都来了。人的本性就是“懒”,为了克服这个字,先去做这个事情,不要关注结果,关注自己的行为,这个事情自然而然也就做成了。就是先做在想,边做边想,先想后做容易陷入过度悲观或乐观,与实际状况不相符。认识与实践应当是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状态。行动和实践之间有鸿沟,flag不要立太高,除非这件事情你一定会去做,否则不是100分和60分的问题,也是做与不做的问题了。人的一生无非是在和自己的情绪做斗争。保证大的方向不变,走一步看一步,一天一个小目标,最终量变产生质变。能量大的人量积累快,能量小的人慢慢积累。
请领导干部不要做“两面人”、要做言行一致的“老实人”。干部的能力高还是低,不是看口号喊得响不响、看表态的调门高不高,而是看行动实不实,措施硬不硬,过程具体不具体。如果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台上一套、台下一套,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对人一套、对己一套,那么就不能说是知行合一。某些美国总统说一套,做一套,信誓旦旦“不打冷战”,但其所作所为正在走向冷战深渊啊。为什么毛主席时代风清气正,主要原因很简单,因为毛主席处处以身作则,事事率先垂范,做到了知行合一,言行一致。某些干部嘴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却处处搞特殊,他们没有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社会风气能不败坏吗。一个社会的治理应该经历从“键盘政治家”到“键盘+行动派”的范式革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