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三昧 冷暖自知

病友交流 病友交流 963 人阅读 | 1 人回复 | 2023-11-0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 原总理李克强 的遗体 星期四(11月2日)在北京火化了。天安门广场当天下半旗志哀,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伉俪、政治局全体常委,以及国家副主席韩正前往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前总书记胡锦涛没有前往,而是送了花圈表示哀悼 。在央视新闻画面中,李克强夫人 程虹 神情哀伤憔悴,让人看了尤其不忍。

        李克强 是上星期四在上海休息时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于隔天凌晨溘然长辞。他才 68岁,享受着卸任领导人的医疗保障,今年3月正式退休后没过几天清闲日子就辞世,叫中国民众深感震惊、难以置信,又充满惋惜之情。

        官方是比照 2019年 前总理李鹏 逝世时的规格为 李克强 治丧,双李 讣告中 的评价 一字不差,在遗体送别当天 新华社 也照例发文回顾 李克强 生平与照片。这恰如有港媒所形容,都是行礼如仪,谈不上矮化处理。但许多人也注意到,中国国内媒体上的 相关信息 很少,话题热度在最初爆发后就迅速冷却下来。社媒评论区的跟帖内容高度重复,这都显示当局采取了 管控 措施,不希望引起舆论聚焦,据说也叫停了一些 机构 与 学校 的集体追悼活动。

        但 李克强 毕竟卸任不久,大众对他的记忆犹新、犹深; 他又不像 李鹏 般背负巨大历史争议,中国民众对他猝逝有许多震惊与不舍需表达,有许多今夕之比的感想需要思考与抒发,需要一些出口。

        昨天上午,一则题为“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到底在纪念什么? ” 的微信文章,就一度在网上热传。

        这则 文章 图文并茂,文不长却列举了人们怀念 李克强 的 七个 方面。这 七个 方面概述是否完整准确地归纳了李克强的特质? 细节还可以讨论。但务实、重市场与法治、心系苍生等,已很好描绘了李克强的形象。第一点务实,核心就是不夸大国家实力,这与心系苍生一脉相承,也包含了质朴的读书人情怀。

       中国主流媒体上有一则流传不广的报道说,2014年,已任总理的李克强 在全国两会的政协 界别联组 会上,回忆文革时自己在 安徽凤阳 插队,他当 大队支部书记 每天起早贪黑安排生产,粮食 还是不够吃,缺粮严重时甚至需要拿大队的 公章,给村里的妇女儿童开“ 逃春荒 ”证明。简单说,当年的农民连 逃荒讨饭 都要 文件 证明,否则可能被抓起来。

        李克强 身处庙堂仍不忘黎民之苦。他在会议上把这个故事往下说,后续情节就是 承包制 一推开,生产队基本不管了,温饱问题 几年内就解决。李克强 以此强调,改革 确实是中国最大的 红利,因此要紧紧依靠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中国政府网也曾发文介绍,李克强 在2013年接掌国务院后,连续 五年 国务院常务会开年 第一议题 都是简政放权,具体涉及规范和改进政府行政审批。

        他的 执政理念 就是 淡化意识形态、转变政府职能、放权市场,鼓励网络商业模式创新。这与中国 最高领导 中央最终采取的发展道路不同,某个程度上可以说格格不入。这加剧了 李克强 的弱势与边缘化,而弱势的他也无力改变这个结果。

        客观地说,在政策上,李克强 在任时力推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没有很好的设计,造成后遗症不少,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时也缺少必要监督。至于简政放权虽 持续了 五年,也没放下多少权,这都反映出他力有不逮之处。 因此,对 李克强 的纪念不在于多少具体政策,更多是他在困难的处境中仍保留的一些精神理念。

       此外,李克强 清廉为官、两袖清风的形象,也让人动容。

       中国人纪念故人,往往会同时寄托 今不如昔 的失落感。在知识分子远离中国舆论场的今天,人们怀念社会氛围较宽松、政府给市场更多空间与开放的时期。但所谓的 李克强时代 其实从不曾存在,那只是一种想象。李克强 只是自己所属时代的其中一个参与者,最终也被历史的洪流洗去。

       但这并无碍人们纪念一种务实求真、尊重市场与法治、心系苍生的精神遗产,在他溘然辞世时感念他的不易与坚持,他的付出与忍耐。这些价值即使不被突出、不占据主流,也会在社会上留下来,默默发挥作用,不会被泯灭。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   到底在纪念什么?

        1.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求真务实的精神。

        他说,六亿人收入不足千元,这是求真; 他的 克强指数、克强经济学 避开各种务虚、甚至可能作假的 统计数据,另辟蹊径,以 用电量、铁路货运量、贷款发放量 作为判断经济发展的依据,以 就业情况 作为经济发展的 最重要指标,不仅在国内蔚然成风,而且得到全球顶级投行 花旗银行、顶级杂志《 经济学人 》等的认可和背书,是为务实。

        2.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尊重市场、法律和常识的态度。

       他说,要让市场“ 法无禁止即可为 ”,让政府“ 法无授权不可为 ”;  长江黄河不会倒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也不能关上。

        3.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清廉为官、心系苍生的士大夫传统。

       从北大毕业,到官至总理,他一生清廉,家人亦无一人担任官职或利用他的关系做生意谋私利,夫人是对外经贸大学英语教授,唯一的女儿也在大学任教。

       他的北大同学、著名的国际仲裁律师 陶景洲 说,“ 如果不从政,他也会是中国最顶级的学者。”

       每每发生灾情,无论 水灾、旱灾、地震、疫情,他总是冲到 一线 去调研、看望受灾群众,他说,“ 我真是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感动,他们很多人还在努力着,用自己的就业为下一代来争取更好的未来。”

        4.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保护创新的氛围和文化。

       他不遗余力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他说要给新事物一点机会,微信刚出来时曾遭遇非议,他说“ 如果沿用老办法管制就可能没有今天的微信 ”;  快递蓬勃发展时,也曾遭遇影响市容市貌的争议,他说要放一放,再看一看;  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外卖等共享经济,过去10年,这些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为中国经济转型和就业提供了巨大的动能。

        在某一个阶段,网上甚至流传中国互联网“ 新四大发明 ”的说法,这多少有些夸张了,但是也反映出,中国的确领先世界进入移动互联网,率先走进了 互联网+ 时代。

       李克强 曾指出“ 分享经济是一个新业态。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灵活性很强,多种模式并存,可以说很多事情是‘ 未知大于已知 ’。怎么进行有效监管从而更好促进这一产业发展?  相关部门首先还要有一个包容的心态,审慎监管,不要一上来就管死。”

        一位朋友这样评论: 没有比“ 当时只道是寻常 ” 更忧郁的情感,关于他,只有历史知道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看看我们今天在 GPT 大模型领域 的犹豫不决,或许会有所触动。

       5.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身居高位者平等待人、推崇人人平等的理念。

        和重庆的棒棒军们合影,总理和棒棒们看上去平静而喜悦。

        和政府的同僚合影,大家既有东方政治生态中上下级的秩序感,也有难得的同事之间的亲密感。

        他还接待社会绝对弱势的群体如 同性恋者、艾滋病患者,并为他们争取合法权益。

        无论和谁在一起,他都体现出对对方的尊重。

        李克强曾感慨说,在北大,学生与先生所具有的某种平等关系,是基于对知识的尊重,对真理的崇尚。

        真正的强者,总是践行“ 人人生而平等 ”,这种平等是人格层面的平等。

        6.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朴素的个体奋斗的故事。

        ( 李克强 父亲 李奉三 曾任 安徽省文联 地方志办公室 副主任 1915-1999 )

        他出身普通家庭,少年时代遭遇 10年 社会动乱,但没有随大流,没有荒废学业,在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年,就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北大法律系,是货真价实的北大高材生,此后一路披荆斩棘登上中国最高政治殿堂,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总理。

        过去 10年 是怎样的 十年,对中国经济,或是每个个体,个中滋味冷暖自知。

        面对各种错中复杂的利益关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他坚持改革开放,坚持“ 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 ”。

        在这个过程中,他当然拼搏过、奋斗过,难免也碰壁过、挣扎过,自然也幸福过、感动过。

        这种经历也是大多数普通中国人的经历,类似的感受人们多少能感同身受。



.

回答|共 1 个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3-11-3 09:53:33| 字数 205 | 显示全部楼层

         7.  当人们纪念前总理时,其实是在纪念一种理想主义。

        北大自由之精神,犹如一盏明灯,这盏灯不仅照耀过北大求学十年的 李克强 总理,也照耀着一代代法律人,以及每一个坚信理想主义的中国人。

        77级 北大法律系 83名 学员卧虎藏龙,他们在毕业 30多年后 也是群星璀璨。当年在 北大,大家就抱着相忍为国、报效社会的理想主义精神,李总理可谓身先士卒、践行理想的代表,他本身就是理想主义的化身。

        回头看看他留下的这些精神遗产,又是多么丰饶。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