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班 ”“ 上网 ”还是 “ 上香 ”? 寺庙的青年义工
新闻关注
1305 人阅读
|
7 人回复
|
2023-12-1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离职后 在家待久了,觉得思绪 挺乱 的。寺庙 让人感觉很 自在、清净,所以我就来这里当 常住义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31岁 刘女士 曾是 深圳 一家社会福利企业的 副总经理。由于工作遇到 瓶颈,她在今年 10月 裸辞寻找新的人生方向。但 辞职 以后,她大部分时间不在积极求职,而是在 深圳 寺庙弘源寺 当了 近两周 的义工,过着“ 充实又悠闲的生活 ”。
刘女士 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她 辞职后 最初在家里“ 躺平 ”了一个月,工作上的压力是缓解了,但也“ 越躺越难受 ”,对生活感到迷茫。此时,她在 社交媒体上 看到 年轻人 分享到寺庙当 义工 的积极经历后,决定试试。
刘女士 在 寺庙 被分配到 斋堂组,工作范围包括 洗菜、切菜、包包子,打扫卫生,洗碗洗碟子 等。目前单身的她笑道:“ 我和父母住,之前在家里不怎么做家务,来这里的十天,大概把 前几十年 没洗过的碗全洗了一遍。”
她每天的 体力 工作时间长达 六小时,除此之外,刘女士 和 义工们 每天也必须进行 自我修行,包括上 早晚课、诵经、抄经等。
她说:“ 寺庙 的规律生活是 挺辛苦 的,早上 5点半 就要起身上 早课,到晚上 9点 才睡。但我每天过得很 充实。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不是 佛教徒,也听不懂 经文,但来到这里之后就整个人好像 正能量 强一些,整个人状态稍微好一点。”
年轻人 到 寺庙 做 义工 是中国 近五年来 佛教文化 红火的一种延伸。随着中国社会“ 内卷 ”加剧,更多年轻人在面临 工作 和 生活 压力时选择“ 佛系 ”,转向追求一种 随遇而安 的生活方式。
中国 各地寺庙 近年来也传出被 年轻人“ 占领 ”的消息,有关年轻人“ 在 上班 与 上进 之间,选择上香 ”的调侃舆论在网络上盛传。根据旅游平台 携程 在 2023年初 发布数据,中国 寺庙门票 的订单在 2023年初 同比增长了 310%,其中近半来自 90后 和 00后。
记者在 11月中旬 走访 深圳 两座佛教寺庙 时发现,即便是工作日,寺庙 的香客络绎不绝,有超过 一半是 年轻人。这一现象与过去 寺庙只有在 初一、十五 和重要 佛教节日 才热闹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前来烧香拜佛的也不再只是上了年纪的信徒。
此外,寺庙内 的 义工们 也大多是年轻人,有的在 寺庙门口内 为信徒递香,有的在 佛殿 里维持秩序,有的 打扫卫生 等。
在 深圳弘法寺 当了 20年 义工的 刘霞 观察,寺庙在疫情后出现 年轻化 趋势。她说,除了一般香客,有更多 年轻人 投身 义工 的行列,并积极参与 寺庙的 禅修、拜忏法会 等各种活动。有 40年 历史的 弘法寺 是 深圳 香火最旺的寺庙。
一名 11月中旬 在 弘法寺 当了 五天 义工的 23岁 廖紫曦 ( 化名 ) 受访时指出,她 几个月前 已萌生了当 义工 的念头,但报名人数过多,寺庙 床位 有限,一直预约不上。“ 这段时间正好有空缺,我看到后赶紧在网上报名,然后就来了。”
不少受访年轻 香客 和 义工 均指出,远离闹市的 寺庙 环境让他们感到很舒服,心境 变得平静。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并没有强烈的 宗教信仰,但到 寺庙 让他们内心 踏实,希望能借助 更高的 力量,从现实生活中的 不如意中 解脱。
目前仍处于待业状态的 廖紫曦 把当 义工 的时间形容为一个“ 间隔周 ”。她说:“ 现在的社会情况有点不太正常,内卷文化严重,很多制度不公平。来 寺庙 当 义工 算是一种心灵上的旅行,让我们换一个方式来面对这些问题。”
今年7月 刚从大学毕业的 黄琪琪 ( 25岁 ) 受访时说,她在 过去四个月 投了 20多份 简历求职,但都石沉大海。眼见年末将至,她希望能在新年伊始前开始工作,却不知何开始,所以才决定先到 寺庙 当 义工 修养性情。
她感叹:“ 今年的就业大环境 太难了。如果说我来这里当 义工 是无所求,纯粹为了体验 寺庙 生活,那肯定是在忽悠 佛菩萨。无事不登三宝殿,我多少也是希望通过把自己奉献出来,得到一些相应的回报。”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 失业率 居高不下的问题在过去一年备受关注。官方数据显示,青年 失业率 在今年前半年逐月攀升,并在今年 6月 达到 21.3% 的新高。政府随后以“ 健全优化 ”统计工作为由,从 8月 起暂停公布最新相关数据。
有分析指出,当代青年“ 求神拜佛 ”的现象折射出他们内心的 焦虑 与 迷茫,而在 寺庙 当 义工,则是他们在面临现实 困境时,寻求 自我治疗 与 短暂逃避 的一种方式。
刘女士说:“ 选择来 寺庙,一开始确实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感觉。但后来我想,我在家也无所事事,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
广州 一苇渡心心理咨询 首席专家韦志中 受访时研判,年轻人涌入 寺庙 当 义工 的现象是“ 仁者爱人 ”的一种体现,通过奉献自己来为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寻找 突破口,是一种积极的作为。
他指出,年轻人 遇到人生重要转折时,往往需要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赶走心中的迷茫,而 寺庙 作为一个心灵成长、精神自我修行的道场,正好充当了这样 避风港。
韦志中说:“ 很多年轻人不是 佛教徒,不是以 宗教 理念接触 佛教。他们是受到 佛教 慈悲文化 的熏陶,希望通过 实践 滋养 和 安放 内心,成长自己,利益他人,为自己未来寻找出路。”
他认为,近年来 佛教文化 在年轻人中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儒、释、道 三教合一 的弹性和柔性。
他解释,中国过去 几十年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儒家文化 自然盛行,提倡人们 入世,努力拼搏。但随着中国走向 高质量发展,社会在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 阵痛。
他说:“ 当大家觉得 浮躁、迷茫时,佛教文化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教人们如何 放下 自在。”
结束了 义工 旅程,年轻人终究须离开 寺庙,回归社会。短暂的经历可暂时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苦海, 但问题不会就此消失。 寺庙 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 理清思绪 与 被宽容的 空间,“ 下山 ”后如何要面对实际问题? 对一些受访者来说,寺庙生活让这个答案更明确了。
廖紫曦 就告诉记者:“ 还是得靠自己 ”。
.
|
|
|
|
|
失业率并不高,在于人们不愿意重头再来,店铺那么多,还要继续开,随便找家就能干,一天160到270的挣 |
|
|
|
|
选择去寺庙其实也可以说是年轻人逃避的另一种方式,不过现在内卷太严重,选择寺庙作为过渡也未尝不可。 |
|
|
|
|
排队上香、沉迷算命、全职 占星 月入3万,热衷 玄学 的年轻人在追求啥 ?
核心要点:
1、
一些人寻求 玄学 仅仅是为了解释 自我认知 和 社会认知 的一些冲突,当某种方式能解决这些 冲突,就会接受这种东西的 存在。他们并不会太在意 玄学 的科学性,而更在意 解释过程 的 自洽性。
2、
互联网 是 玄学 的重要传播 媒介,它拓展了 玄学 操作的边界,同时让 玄学 相关的文化更加容易接入到 现实生活 中,人们可以借此自我抒发、寻求他人社会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 玄学 对人们的心理健康是有帮助的。
3、
AI 玄学 的优势在于 记忆力 更强,劣势可能在于 创造力 偏弱。但随着 AI 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升,可以期待未来某一天 AI 玄学大师 的出现。
灵隐寺、雍和宫、普陀山 ...... 近年来,各地 庙宇 挤满了排队前来 上香 的年轻人,“ 上班不如上香 ”“ 上学不如上香 ”等言论随处可见,而近日“ 清华 女博士 毕业做 占星师 月入三万 ”的热搜更是吸引了大家的关注。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开始 算命 和 上香? 当人们求助 玄学 时,他们求助的是什么? 互联网 对 玄学 流行有哪些助力? 特约栏目 周睿鸣 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 宗教学博士 李想、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奥叔,关注盛行的 玄学 及背后的年轻人。
一、玄学 是一种精神出口,某种意义来说“ 喝杯奶茶 ”效果相仿
1. 周睿鸣: 这几年在 互联网 上关于 玄学 的讨论确实越来越多,看到这个话题,我也在回想自己平时有没有类似的寻求 玄学 或者是寄望 玄学 的举动或者经历。李老师 跟 奥叔 有过求助 玄学 的经历吗? 有的话,当时的心境和状态如何?
李想: 我一直在从事 宗教学 和 哲学 有关的工作,所以这方面接触得比较多。我个人也有 塔罗牌占星、上香 等所谓的“ 玄学 ”行为,这些都很日常。比如 上香,我在一些 纪念日,或者 春节 等节日会做。这似乎是一种 文化 习俗,更多是为了讨个 好彩头。占卜 的话,其实有时候就是抱着一种 好奇,或者是 探索 的心境。
所以对我来说,一是 对生活充满着 不确定感 的时候,就需要通过 ( 玄学 ) 这种方式来达到一种 心理的 安定。二是 我对这个世界有好奇,尝试通过 占卜 去探索一下是否会有比较 有趣的 答案。
奥叔: 我是一个福建人。网络上关于 福建人 的“ 拜拜 ”有这样一个说法特别有意思: 其他人的“ 拜拜 ”可能是当需要解决 问题 或者寻找 出路 时才去 拜拜,但福建人的“ 拜拜 ”则是在 完成 所有事情之后出于仪式感的“ 拜拜 ”,就是一种“ 尽人事,听天命“ 的行为,意味着把自己的 本分 事情做完了,剩下的 困难 交给老天爷来解决,从小到大我和我身边的亲友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时代的变化,类似的文化手段可能会越来越多,星盘 塔罗牌 等各种各样的方式也加入生活中来了。
2. 周睿鸣: 玄学 这个词在互联网上似乎已经被普遍使用,到底什么是 玄学? 网友们说,“ 我们朝向 玄学,是希望把自己的 不确定感,寄望在 玄学 上,希望它能够治愈我们 ”,那么他们在谈论玄学的时候,探讨的到底是什么? 从二位的专业视角上来看,玄学 又意味着什么?
李想: 玄学 本身也是个多义词,从大家比较常见的概念来定义,就是一些具有 超自然 特点的文化 传统 的现象。
但我认为 玄学 的概念,还是脱胎于近代的“ 科玄之争 ”。“ 科玄之争 ”的 两边 是 科学 和 玄学,科学 解释不了、但我们希望从地方性知识或是文化传统出发来给予解释的部分,可以称之为 玄学。
宗教 和 占卜 等属于 玄学 的一端,这一端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体系。而另一端是各地的 民俗,很多我们日常生活中的 民俗 也是脱胎于以前的 原始信仰 或者 宗教。
而除了这两端,玄学 的领域很多处于中间的地带。除了已经成型的 宗教,玄学 也是一种普通的日常需求和通过 求神问卜 以达到 终极关怀 的方式。
奥叔: 我的来访者经常会问我一个问题“ 老师你相信玄学吗?”。 他们说的玄学大多数是 宗教,也包括一些当地的 文化,可以称为是对 多神的 崇拜。
我工作中遇到的 玄学 主要有两类,一类是 非主流 文化的观念,另一类是当前人们 不太清楚 的、专业性过强 的科学。有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个来访者问我说“ 老师你相信有有 神仙 或者 超自然 的生命存在吗?” 这个问题当时我无法回答他,但后来我看了一部电影 《 幽冥 》,它里面谈到了一种物质,叫做 玻色 — 爱因斯坦 凝聚肽 ( 编者注: 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肽 是 玻色子原子 在冷却到接近 零度 所呈现出的一种气态的、超流性的 物质状态 )。它能从人体穿过、会发出 银白色 或 蓝色的 光、同时具有 极度的 温度 ...... 这些特征和我们理解的“ 妖魔鬼怪 ”状态是一样的。如果从 量子物理学 的角度去解释,它就是科学的,只是大多数人不了解它的存在。
很多人寻求 玄学 仅仅是为了 解释 自我认知 和 社会认知 的一些冲突,当某种方式能解决这些冲突,他就会接受它的存在。我的来访者并不会太在意 玄学 的科学性,更在意解释过程的 自洽性。
李想: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所有东西都要把它归于 科学 的范畴,科学 有时候无法解决我们的问题。我明白这个事情的 科学原理 和这个问题得到解决之间,还有很多其他的知识。现在 科学 的发展还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有很多未来 科学 肯定能解决的、但是目前没有探索到的问题,却有地方性知识或者文化传统已经涉及到了。
作为个人而言,要解决自己面临的 心理 问题,除了 科学 之外还需要其他的手段来补充,从这个角度来说,玄学 能够为科学带来一些弥补,为人的精神探索提供不一样的支持。
3. 周睿鸣: 奥叔 刚刚有提到,一些来访者并不会太在意 玄学 的科学性,而更在意解释过程的 自洽性。那您作为 心理咨询师 服务来访者时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是要对他提出的问题给出科学的解释,还是提供心灵的“ 马杀机 ”让他 自洽 呢?
奥叔: 这个问题特别有意思。其实来找我们做咨询的来访者不全是 普通人,也有 宗教人士。
我分享 几个 有趣的故事,某次出差时有人给我们介绍了一个大师,他说这个大师特别灵。然后我就跟这个大师去看了他的工作环境,确实挺灵的,因为他的模式是很好的: 比如有个老大妈说他的孩子跟人家打架被抓起来了,去问大师能不能找个菩萨把孩子救出来。大师说得先问一问,然后做了一个仪式,仪式做完之后,大师在手机上搜法律条款,搜完之后跟大妈说需要去找个 律师。事毕,他给大妈来了一个总结:“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菩萨让我和你说的。” 你很难把这种模式用 传统的 玄学,或是事 普法教育 去界定。
从大妈的角度来看,她是来寻求 玄学 的帮助,但是从 第三方 来看,大师只是用了 大妈 喜闻乐见且可认知的语言来让对方接受法律。
|
|
|
|
|
另一个例子来自我的一个我的台湾朋友。一个机车赛车手的母亲,在孩子参加比赛前去庙里求保佑,结果比赛出了车祸孩子摔伤了,她去庙里投诉说菩萨不灵。住持说:“ 你那天说你儿子要去开车,但有没有说出去比赛?” 大妈想了想说:“ 没说。” 主持又问:“ 那天我帮你求谁? ” 大妈说:“ 求哪吒三太子。” 因此住持解释说:“ 在天庭上三太子的烽火轮限速130,你儿子飙到200多,当然出问题了!”
所以,玄学 其实也是一种来访者能够理解的语言系统。
我也去问过一个很著名的 寺庙 里经常解签的 高僧:“ 大多数来求签的人,他们是来求什么的?” 他说分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来寻求逃避。人需要一个借口合理化自己的某些沉浸在舒适区的行为,比如不作为、不努力等等。 第二个是寻求解脱,人需要某种能够自我认可的方式来让自己放下一些东西,有的人是通过 心理咨询,有的人诉诸 玄学,有的人则通过亲情的 安慰 和 温暖。 第三个是寻求出路,就是需要来自内心力量感的指引。比如现在有的年轻人被家里反复催婚很焦虑,求助算命的人可能会说东南方向多某个时间段会有桃花。这是看似很精准但其实很模糊的一个指引,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能给求助的人内心寻找到出路,具体到落地的方式可能是换种生活方式、换个社交圈子。
所以,更多的来访者只是选择自己偏好的 文化背景 或者 精神需求 出口。这和我们今天心情不好要 吃顿火锅,明天心情好了 要喝杯奶茶 一样,从某些角度来讲没有太大差异。
二、 互联网 是 玄学 传播的载体,AI 有可能成为下一代“ 玄学大师 ”
4. 周睿鸣: 除了实体 玄学,互联网 玄学 也是无处不在的。二位老师有关注到网上的 电子烧香 行为吗? 从你们的角度来看,互联网 对于 玄学 的盛行有哪些助力?
李想: 互联网 是一个 玄学 传播的工具。因为 互联网 可以做到很多 交互,很多我们传统上意义上需要 面对面 传达的 玄学操作 可以通过 互联网 来进行。比如 占卜,在网上就有很多类似的 网站 和 服务。比如当下流行的 MBTI 测试,这些都是 互联网 的流行文化。互联网 是 玄学 的重要传播媒介,它拓展了 玄学 操作的边界,使很多跨越地理区位的信息能够交互。同时能让 玄学 相关的文化能够更容易接入到现实生活中、离人们更近。
在此基础上,玄学 可以跟 星座 结合,也可以跟 心理学 结合,人们平时的交流话题也可以得到拓宽。比如人们很多时候谈论 星座,不一定意味着真的相信 星座,他们只是需要打开一个话题。
现在的 MBTI 也是这个道理,这种方式能够很委婉地达到人们 自我抒发、寻求他人 社会支持 的作用。在这个维度上,我认为 互联网 玄学 对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是非常有帮助的。
奥叔: 换个角度来考虑,40年前 人们做自我介绍的时,会如何介绍自己? 就是姓张甚名谁、哪里人、什么职业、年龄多大。而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则更可能从 星座、性格 开始介绍,这是一种快速推进 破冰的 过程。现在人们经常提到社交成本很高,大多数人的社交压力也很大,因此在社交中需要快速缩短彼此之间的共情时间,把它概括成一个概念化的东西,这样就能瞬间找到很多的切入点。
另一方面,其实 玄学 本身不是 科学 的对立面。玄学 之所以玄乎,是因为很多人不理解。30年前,很多人会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 心理咨询师,将其等同于 江湖骗子,但现在 心理咨询师 已经成为了一个系统的 职业。玄学 是非主流教育中的一种,也可能是一些地域性、文化性、传统性的解读世界的方式,不存在 绝对性的 对和错。
理解世界 就像 盲人摸象,用 科学 的角度来摸象,可能目前手比较多因此摸的多,但摸到的也未必是 大象 的全貌。而 玄学 可能只有一个手指头去 触摸,但不能说他摸到的不是 大象,摸到的也是某个部分的真实存在。因此,要保持开放的态度去看待 科学 和 玄学。
现在很多年轻人能够 兼容 二者,甚至用 玄学 的方式为自己 科学 的选择进行一个仪式感的奠基。之前有一个新闻,说一个小姑娘去烧香,在给香火钱的时候拿 电子银行卡 来 蘸水,这就是 电子赛 博朋克式 的生活仪式。这个动作并不仅仅只是一个搞笑动作,这意味着她能够分清楚什么是 科学,什么是 玄学,什么是 功利,什么是利用 玄学 的 商业化 行为。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一个心理安慰,二者并不冲突。
5. 周睿鸣: 刚刚有网友提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疯狂给大模型喂 玄学 数据,AI 大模型 会成为下一代玄学吗? 两位老师怎么看?
李想: 首先,AI 它确实是模拟了人的很多 认知 的过程,但 AI 大模型 的核心是需要给它很多的 文本 和 数据。而且,AI 也有自己的 知识背景 和 理解框架,就算投喂了很多 玄学 数据,在目前的技术之上做出的 玄学 也不是我们期待中的 玄学。AI 玄学 的优势在于 记忆能力 更强;而劣势可能在于 创造力 偏弱。但是我认为随着 AI 自主学习 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可以期待未来某一天 AI 会成为 玄学大师。
奥叔: 在我看来,如果给 AI 大量投喂 信息,可能会培养出一个 大师 或者 佛祖 出来。很多学界的朋友们已经开始做类似软件的开发了,这些机构或者从业人员也会让我们提供 心理学 上的建议。在解释系统上 AI 可以不断完善,有些年轻人特别喜欢去 解梦、看 星盘、看 运势,看 水逆 等,大数据可以对这些需求有很完整的解释。
而 AI 和 人 最大的 差距 在于它很可能没办法替代真实人的 体感。个体感受 对人类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同样一套 逻辑 和 文字 需要根据每个人的经历、文化背景甚至当下的感受去解读。解释之后可能 1000个人 都觉得很准,但是如果让 1000个人 把他认为准的部分说出来,也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当 AI 的解释系统能够包容更多人 说法 时,就会看起来更准。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