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的评奖犹如娱乐圈的百花奖 人情金钱关系?

新闻关注 新闻关注 237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08-1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E007EE830F34651E557BDECA6F7BF5526440A244_size745_w2048_h1279.png




据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报道:  学术评奖,是学术研究历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件事情。

        真正的 学术奖项 是神圣的,充满着荣誉和责任。评奖者一身正气,一秉至公; 获奖者实至名归,倍感光荣; 后来者以为高标,心向往之。 可以说,严肃公正的学术评奖,对推进学术繁荣、深化理论研究、发扬优良学风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学术界 各种各样的 学术奖项 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者也经常面对各种 评奖。其中,不乏科学公正的 评奖,为学界所公认; 但不可否认,浮躁和不正之风也在蔓延侵蚀学术评奖。

        一些学者反映,如今某些 学术评奖 已经演变成 学术自由市场,形式雷同,鱼龙混杂,评奖专业户、利益集团化 和 潜规则 盛行,完全背离了学术评奖本身的主旨。

        学术评奖良莠不齐

        曾长期担任“ 孙冶方经济学奖 ” 秘书长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卓元,讲述了该奖项的评审过程。他介绍说,一般每届大概有 100 本书、 150—200 篇 论文 申请评奖,评奖周期历时 3—4 个月。评奖者通过两个途径申请:一是  自己申请,并要求专家推荐;二是  请重要的刊物、出版社和报纸推荐。初选小组成员由 经济学部 各个研究所推荐一名研究员,北大、人大、复旦、厦大、南开 各出一名教授组成,此前集中在招待所 封闭式 评选。现在则采取 会议形式,以多做准备工作为主。他还强调,有的 书 和 文章 由于初选小组相关专家较少,还要另请专家来评,并提出意见。

        张卓元 说,为了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并经得起推敲,奖项宁缺毋滥,专著 和 文章 要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时才推荐到 评奖委员会,否则就不断请专家看。即使这样,评奖过程中仍然有人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影响评奖结果。张卓元 坦陈此种情况自己也遇到过,如有人说只要能评上奖可以不要奖金,甚至可以捐钱。“‘ 孙冶方经济学奖 ’是严肃的,申请评奖一分钱不收,必须要达到标准才给予评奖,送人情是绝对不行的。”

        但与此同时,不止一位学者对某些 学术评奖 发出感慨。他们口中 学术评奖 的几大不端,大体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  学术评奖走向异化,不是评奖,而是评人; 不是突出 学术,而是变成 社交,成为一种 公关行为。学术评奖 沦为 学术交际场,学者蜕变为“ 长袖善舞 ”的“ 交际花 ”。

        二是  学术评奖成为发家致富的好手段,评奖者拉赞助,被评者名利双收,形成一个利益链条。严肃的学术评奖沾染上铜臭气,变成逐利的商业行为。

        三是  有些评委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滥评奖,评烂奖,学术评奖 成为近亲繁殖和“ 举奖不避亲 ”的学术名利场。

        人为因素尤为复杂

        评奖 本身是一个客观行为,为何成为滋生学术腐败病菌和学术不端行为的一大推手?

        有些评审专家辩解说,这与整个 社会风气密 切相关,且申报量过大,许多是 著作,评奖标准不好操作。参评者则质疑,不能将不公正的评奖结果推诿给程序和制度。程序没错并不代表结果没错,真正好的程序不能保证结果没错,但能保证出了错及时纠正。另外,谁又来监督评审专家?

        双方各执一词,也验证了长期担任各种 哲学社会科学奖项 评委、吉林大学教授 孙正聿 的话,“ 评奖本身确实特别 复杂、困难。首先,与 评奖项目 相比,评奖是一种对成果的评审,既有相对好操作的一面,也更有其不好操作的一面。好操作是因为它不是对一种预期的不存在的东西进行评审,而是对已形成的东西进行评审,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有确定的对象。 其次,正因为它是业已形成了的东西,工作量大就给评审人带来了很多困难。”

        香港浸会大学 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 薛凤旋 则表示,“ 香港学者很少参加内地 奖项评审,因为在人际关系方面比较 吃亏,内地学界对 SCI 和 SSCI 也有不同看法 ”。

        首都师范大学 叶险明教授 对此很有感慨。他对记者说,学术评奖 中的学术不端应该在学术界引起更大的重视。很多学者都认为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是到底危害和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一般的学者只是从抽象上来看,很难具体地去认识。只有自己参评时的感性认识才能证明以前抽象的认识。2010年,他曾参评某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其著作《 “ 知识经济 ”批判 》虽得到了各方肯定,却在评奖中惨遭“ 逆向淘汰 ”,而相关机构至今没有给出任何合理的 解释 和 说法。

        叶险明 认为,中国学界的学术不端,包括其他领域的学术腐败,往往都是在程序之中发生的,之所以查不出来或者不好查就是因为它符合程序,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 评审制度。

        也有专家指出,人文社会科学 不像 自然科学成果 那样立竿见影,其成果不好界定,也更容易出现一些不公正的评奖现象。加上有些规则有 人为操作 的空间,这样往往会出现问题,以致很多评奖还没结束,就有人知道内幕,知道谁会得奖。

        香港学术奖项 是为稳定年轻学者

        学界热衷评奖,学者热衷拿奖,社会热衷办奖,其深层次原因何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丁国旗 表示,评奖比较实惠的主要是职称问题,许多单位将 职称评定 与 获奖 直接挂钩; 同时,丰厚的 奖金 也很有诱惑力。除此之外,拿奖所带来的 荣誉 以及对本人学术的认可,都是评奖热的重要原因。

        与内地不同的是,香港的 资深教授 对拿不拿奖持无所谓态度。薛凤旋 介绍,香港主要的 8 所 大学里没有自己的 评审体制,惯例是以西方为标准,看学者在 SCI、SSCI 里的文章有 几篇,影响因子 情况,而拿奖与 评职称 并不挂钩。另外,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设有“ 杰出研究奖 ”和“ 青年杰出研究奖 ”,主要是给刚进来的 博士 和 博士后,校内评审通常不是给研究最有成就的人,而是变成一种安抚的手段。比如系里的 年轻教授,合同将满,又希望他留下来继续工作,那么就要为他留下来创造条件、争取这个奖,毕竟刚出来的学者地位不稳固,要靠一些奖项来支撑。

        那 香港学者 是否对 SCI 和 SSCI 的评价体系满意呢?“ 抱怨很大 ”,薛凤旋 如是称。谈及原因,他分析说,靠以英语为基础的西方评审标准,有客观的地方,也有不客观、不科学的因素。比如,日本、法国、德国很重要的论文是在自己的杂志、用自己的语言发表的,但在这两个体系上不一定体现出来,中国内地一些好文章也在系统里反映不出来。另外,SCI、SSCI 只是杂志文章,不包括专著,对专著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评职称、院士 等主要靠这两个指标,如果有 专著,要看个别情况,如果是欧美比较有名气的出版社出版的,就会受到重视,譬如牛津大学出版社 出版的著作 相当于 SCI 的 8 篇文章。

        薛凤旋 还指出,SCI 和 SSCI 文章总量差了 3000%,前者文章 引用次数是后者的 30 倍,如果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被引用 30 次,其实它的重要程度等于 社会科学文章 被引用 1 次。SCI 文章比较短,往往很多人一起写,篇幅小; 社会科学往往几十页纸,并且一个人写,每期最多 三四 篇,一个被认可的 自然科学学术杂志 一期可发多达 20 篇 的文章。因此,二者之间应该有换算的比率。


         SCI

        SCI (  科学引文索引  ) 、 是世界著名的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 以 SCI 最为重要。

        《 科学引文索引 》( Science Citation Index , SCI ) 是由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 ISI ) 1961年 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 自然科学研究 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其中以 生命科学 及 医学、化学、物理 所占比例最大 , 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 , 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 SCI 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 评价学术水平 的一个重要指标。从 SCI 的严格的选刊原则及严格的专家评审制度来看,它具有一定的 客观性,较真实地反映了 论文 的水平和质量。根据 SCI 收录及被引证情况,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 学术水平 的发展情况。特别是每年一次的 SCI 论文排名 成了判断一个学校科研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标准。 SCI 以《 期刊目次 》 ( Current Content ) 作为数据源,目前 自然科学数据库 有 五千多种 期刊,其中 生命科学 辑收录1350种; 工程与计算机技术 辑收录 1030 种;临床医学辑收 990 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 辑收录 950 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 900 种 期刊。

        上世纪 80 年代末 由 南京大学 最先将 SCI 引入科研评价体系。主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  当时处于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缺少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二是  某些专业国内专家很少,国际上通行的同行评议不现实。“ SCI目前已成为衡量国内大学、科研机构和科学工作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惟一尺度 ”。

        然而 SCI 原本只是一种强大的 文献检索 工具。它不同于按主题或分类途径检索文献的常规做法,而是设置了独特的“ 引文索引 ”,即将一篇文献作为 检索词,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 越查越旧,越查越新,越查越深 ” 这是 科学引文索引 建立的宗旨。SCI 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工具,但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角度,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

         SSCI

         SSCI《 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 (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 SSCI ) 为 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 建立的 综合性社科文献 数据库,涉及 经济、法律、管理、心理学、区域研究、社会学、信息科学等。收录 56 个 学科领域的 3000 多种 社会科学权威学术期刊论文。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