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是性格脾气不好 生物标志物已找到

新闻关注 新闻关注 334 人阅读 | 1 人回复 | 2024-09-08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wxsync-2022-05-f5b94f6fbdd5db697559418557b895b5.jpeg




        美国一项新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 脑部 一个被称为“ 突显网络 ( Salience Network )”的 区域 比健康人 大得多,即使 情绪症状 缓解或消失,该区域也不会缩小。研究人员推测,较大的 突显网络 或与 遗传 有关,而人在 抑郁状态 下持续 关注 负面刺激,或导致 突显网络 过度使用,从而使该 区域进一步扩大。

        新华社 报道,一项由 美国康奈尔大学 韦尔医学院 研究人员领衔 的研究显示,在 抑郁症状 出现之前,患者脑部的 突显网络 已经扩大,突显网络 的大小和活动状况可用于 预测 抑郁症发病和复发风险。

        大脑 可按 各区域功能 连接分为不同的 子网络,其中 突显网络 由多个与 认知 和 情感 相关的区域组成,它负责 监测 外部世界,并谨慎决定其他大脑 网络 对于新信息与刺激的反应。

        研究人员对 135 名 重度抑郁症患者 的大脑进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发现他们大脑的 突显网络 比 对照组 的健康人更大,该 区域 在大脑皮层中的 占比 最多达健康人的 约两倍。为了确认 突显网络 是否会在 抑郁症 状发作时扩大,研究人员对 几名 患者进行长期观察,在长达 18 个月 的时间里,每周 对他们的大脑进行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并让患者 陈述 症状。

        结果显示,其间不论 症状轻重,患者大脑 突显网络 的大小都没有变化,但该 网络活动 状况与症状 密切相关,根据其成像数据可以预测接下来 一周内 是否会有症状。

        研究小组还分析一项 追踪 儿童脑部发育的 大规模 研究的数据,在 1.2 万名 调查对象中,有 57 名 儿童在青春期患上 抑郁症。数据显示,尽管这些后来患上 抑郁症的 儿童在 13 岁 之前尚未出现症状,但他们脑部的 突显网络 在 九岁 时就比同龄健康人 更大。

        研究人员推测,较大的 突显网络 可能与遗传有关,而人在 抑郁状态下 持续 关注 负面刺激,可能导致 突显网络 过度使用,从而使该区域进一步扩大。

        抑郁症患者 对生活中的 多数 或全部 正常 活动失去兴趣,并伴有 情绪消极、难以思考 和 决策 等症状。此前,人们已经发现 患者 特定脑区的 神经突触 减少,但在 神经生物学水平上 对该病的了解仍不够深入,主要依靠 问卷 和 谈话 进行诊断,缺乏 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这项论文已发表在英国 《 自然 》 杂志上。


0.png

      

          突显网络 ( 扣带回-岛叶 )

          突显网络 由  前 ( 双 ) 岛、前扣带回皮层 和 三个皮层下 结构 ( 腹侧纹状体、黑质 / 腹侧被盖区 )  the anterior  ( bilateral )  insula, dors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nd three subcortical structures 组成,它在 监测 外部输入和 内部脑活动 的 凸显程度 Salience 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具体来说,突显网络 通过识别重要的 生理、认知活动 来帮助 引导注意力。

           突显网络 包括主要由 右半球的 颞顶联合区 Temporoparietal junction 和 腹侧额叶 Frontal cortex 皮层 组成的腹侧注意网络。当行为相关的刺激 意外 发生时,这些区域会对此做出 反应。在 自上而下 加工注意焦点的过程中 ( 例如使用视觉搜索某件物品时 ),腹侧注意网络 会受到抑制。这种抑制 反应 可以防止目标驱动的 注意力 被不相关的刺激分散。当找到 目标 或相关信息时,突显网络 会被再次激活。


.


回答|共 1 个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4-9-9 09:43:24| 字数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的 第一本书《 渡过1 》里 第一篇《 地狱归来 》,是这样描绘我当时的痛苦的:  那是一段痛苦的时日,每时每刻,大脑都像灌了铅,或者像被一个无形之手攥住,昏昏沉沉,思维缓慢,说话磕巴;  胸口火烧火燎地难受;  不想做任何事情,或者做任何事情都很犹豫畏缩;  不想说话,不敢接熟人的电话,不看短信,或看了短信也不回。当然不想见任何人。每天早晨从一睁眼开始,就不知道这一天怎么度过。躺在床上,或呆坐着,或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就这样慢慢地耗着时间。”

        抑郁患者 自助互助 康复社区“ 渡过 ”创始人 张进,曾在 第十三届 健康中国论坛平行论坛“ 精神卫生: 疫情常态下的心理健康促进 ”中,向 21 新健康 等媒体介绍自己的 抑郁症患病 经历。

       “ 在漫长一年的患病期间,我深刻体会到 深陷抑郁 的人们以及他们家属最普遍的心理特征,即五个无 —— 无知、无助、无力、无望 和 无奈。”  张进 表示,此前他经受过的所有 严峻考验,都不如这一年痛苦,他也因此将自己的工作方向逐渐转到 精神健康 领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目前 中国的 抑郁症患者约有 5400 万,然而在 高患病率 之下,抑郁症 的识别率、就诊率 及 治愈率 却很低。在我国,抑郁症 就诊率仅 8.7%,就诊患者中 51.5% 使用药物治疗。

        2020 年 9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 探索防治 抑郁症特色 服务工作方案 》,明确要求提高公众对 抑郁症 的认知,促进疾病的筛查评估、并加大对重点人群的 干预力度。

        作为“ 沉默的杀手 ”,抑郁症 易被忽视一方面是其 不易 发现, 另一方面 是社会对抑郁症普遍存在 误解,“ 病耻感 ”让患者和家属讳疾忌医。北京 回龙观医院 党委书记、世界卫生组织 心理危机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 主任杨甫德 表示,通过长期不懈的 疾病 科普教育,持续改变 认知与行为,可逐渐消除患者的 病耻感,帮助提高就诊率。随着 疫情 常态化,抑郁焦虑 发病风险增加,全社会需更关注精神健康问题。

        杨甫德 表示,全生命周期、全年龄阶段 的人都可能出现抑郁问题,6、7 岁 的孩子会抑郁,80、90 岁的 老人也会抑郁。但抑郁患者也具有相应的 人格特征,责任感较强、目标要求较明确的人,容易造成自我压力较大,患抑郁 风险较高。

        杨甫德 还表示,婚姻状况、经济水平、家庭状态 以及严重的或慢性 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 等都可能导致抑郁。

        杨甫德介绍,抑郁 包括三大种症状,即 情感症状、躯体症状 及 认知症状。

        情感症状 最典型 的是 情绪低落,伤感 及 焦虑 等。杨甫德 表示,可通过 纵向 与 横向 比较来进行判断。纵向比较是与原来的自己对比,原来喜欢的事情现在不再喜欢了;  横向比较则是与身边人进行对比,因抑郁时会把结果极端严重化,并往往将矛头指向自己,内心负疚感很强,严重时出现自杀。有统计显示,每年 因抑郁症 而自杀死亡的人数高达 100 万 。

        躯体症状 是指 精力丧失。抑郁症患者 就算躺一天,不做任何事情也会觉得很累。这种累不同于常规的累,是连 刷牙 和 穿衣服 的力气都没有。80% 以上的 抑郁症患者 还会出现严重的 睡眠问题 和 消化道 问题,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的症状;但有 10% 左右可能出现体重增加,食欲大涨,睡眠过多等不典型症状。

        认知症状 在最近十年来越来越被重视,部分抑郁症患者难以 回归 社会,就是因为其 认知功能 受损。杨甫德 表示,抑郁症患者 总体来说注意力容易分散,不集中,甚至还会出现 免疫性的 记忆力减退,包括近、远记忆,以 近记忆 的减退尤为明显。尽管有些患者情绪已经恢复了,身体不难受了,但依然存在 认知症状,所以目前 认知症状 的治疗也是药物治疗重点研究需要突破的领域。

        目前,国内对 抑郁症 诊断率低,治疗率也低。“抑郁症患者 治疗依从性整体差,近 三分之一 的人坚持不到 一个月就 停止治疗,但 抑郁症治疗 的国际规则要连续 治疗两年以上,现状不容乐观。”杨甫德 称。

        在抑郁症治疗中,药物治疗 依然是 最主要、最基础 的手段,但部分患者仍有诸多需求未被满足。杨甫德 表示,因 药物 起效较慢,疗效 并不理想,寻找新的 治疗药物 和 治疗手段 很重要,如能 联合心理治疗、物理治疗 等其他治疗方式,将有效提高疗效。

        抑郁症 复发率高,因此治疗要尽可能达到 临床痊愈,否则未来 复发风险 很高,还会出现药物反应、认知功能 损害等。对此,杨甫德 表示,“ 早 ”是治愈关键,包括 早期知晓,早期就诊,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期药物,早期临床痊愈。“ 即使是轻度的 抑郁症患者 也应该尽早接受 正规治疗。患者尽早就医,及早接受规范化治疗,病情可以缓解和康复; 坚持长期治疗,提高药物依从性,有助于全面缓解抑郁患者的症状,避免复发,最终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状态。”

      “ 抑郁症 的治疗 以恢复社会功能 为最终目标,为帮助 抑郁患者 恢复社会功能,不仅需要有效的 药物治疗 和专业的 心理咨询,还需要社会长期的系统性支持。” 张进 呼吁,“ 抑郁症的 预防、疗愈 和 康复 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全方位地帮助患者走出‘ 抑郁 ’,回归社会。”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