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不做白日梦 于 2020-4-5 06:47 编辑
《黃帝內經-靈枢》第64章 陰陽二十五人
黃帝曰:餘聞陰陽之人何如?伯高曰: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故五五二十五人之政,而陰陽之人不與焉。其態又不合於眾者五,餘已知之矣。願聞二十五人之形,血氣之所生,別而以候,從外知內,何如? 歧伯曰:悉乎哉問也,此先師之秘也,雖伯高猶不能明之也。 黃帝避席遵循而卻曰:餘聞之得其人弗教,是謂重失,得而洩之,天將厭之,餘願得而明之,金柜藏之,不敢揚之。 歧伯曰: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別其五色,異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 黃帝曰:願卒聞之。 歧伯曰:慎之慎之,臣請言之。 木形之人,比於上角似於苍帝,其為人苍色,小頭,長面大肩背直身小,手足好。有才,勞心少力多忧,勞於事,能春夏不能秋冬感而病生。足厥陰,佗佗然,大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上遺遺然。左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下隨隨然。钛角之人,比於右足少陽,少陽之上推推然。判角之人比於左足少陽,少陽之下枯枯然。 火形之人,比於上徵,似於赤帝。其為人赤色廣脫面小頭,好肩背,髀腹小手足,行安地疾心,行搖肩背肉滿。有氣輕財少信多慮,見事明好颜,急心不寿暴死。能春夏不能秋冬,秋冬感而病生,手少陰核核然。質徵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上,肌肌然,少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下慆慆然,右徵之人比於右手太陽,太陽之上鲛鲛然。質判之人,比於左手太陽,太陽之下支支颐颐然。 土形之人,比於上宫,似於上古黃帝,其為人黃色圓面、大頭、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上下相稱行安地,舉足浮。安心,好利人不喜權勢,善附人也。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太陰,敦敦然。大宫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上婉婉然。加宫之人,比於左足陽明,陽明之下坎坎然。少宫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上,枢枢然。左宫之人,比於右足陽明,陽明之下,兀兀然。 金形之人比於上商,似於白帝,其為人方面白色、小頭、小肩背小腹、小手足如骨發踵外,骨輕。身清廉,急心靜悍,善為吏,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手太陰敦敦然,釱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上,廉廉然。右商之人,比於左手陽明,陽明之下脫脫然。左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上監監然。少商之人,比於右手陽明,陽明之下,嚴嚴然。 水形之人,比於上羽,似於黑帝,其為人,黑色面不平,大頭廉颐,小肩大腹動手足,發行搖身下尻長,背延延然。不敬畏善欺紹人,戮死。能秋冬不能春夏,春夏感而病生。足少陰汗汗然。大羽之人,比於右足太陽,太陽之上,颊颊然。少羽之人,比於左足太陽,太陽之下洁洁然。桎之為人,比於左右太陽,太陽之上安安然。是故五形之人二十五變者,眾之所以相欺者是也。 黃帝曰:得其形,不得其色何如? 歧伯曰:形勝色,色勝形者,至其勝時年加,感則病行,失則忧矣。形色相得者,富貴大樂。 黃帝曰:其形色相當勝之時,年加可知乎? 歧伯曰:凡年忌下上之人,大忌常加七歲,十六歲、二十五歲、三十四歲、四十三歲、五十二歲、六十一歲皆人之大忌,不可不自安也,感則病行,失則忧矣,當此之時,無為奸事,是謂年忌。 黃帝曰:夫子之言脈之上下,血氣之候似知形氣,奈何? 歧伯曰:足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髯美長,血少氣多則髯短,故氣少血多則髯少,血氣皆少則無髯。兩吻多畫,足陽明之下血氣盛則下毛美長至胸,血多氣少則下毛美短至脐,行則善高舉足,足趾少肉足善寒,血少氣多則肉而善瘃,血氣皆少則無毛有則稀、枯悴,善痿厥,足痹。 足少陽之上,氣血盛則通髯美長,血多氣少則通髯美短,血少氣多則少髯,血氣皆少則無須,感於寒濕則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陽之下,血氣盛則胫毛美長,外踝肥;血多氣少則胫毛美短,外踝皮堅而厚,血少氣多則胻毛少,外踝皮薄而軟,血氣皆少則無毛,外踝瘦無肉。 足太陽之上,血氣盛則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氣少則惡眉,面多少理,血少氣多則面多肉,血氣和則美色,足太陽之下,血氣盛則跟肉滿,踵堅,氣少血多則瘦,跟空,血氣皆少則善轉筋,踵下痛。 手陽明之上,血氣盛則髭美。血少氣多則髭惡,血氣皆少則無髭。手陽明之下血氣盛則腋下毛美,手魚肉以溫,氣血皆少則手瘦以寒。 手少陽之上,血氣盛則眉美以長,耳色美,血氣皆少則耳焦惡色。手少陽之下,血氣盛則手卷多肉以溫,血氣皆少則寒以瘦,氣少血多則瘦以多脈。 手太陽之上,血氣盛則多須,面多肉以平,血氣皆少則面瘦惡色。手太陽之下,血氣盛則掌肉充滿,血氣皆少則掌瘦以寒。 黃帝曰:二十五人者,刺之有約乎? 歧伯曰:美眉者,足太陽之脈,氣血多,惡眉者,血氣少,其肥而澤者,血氣有餘,肥而不澤者,氣有餘,血不足,瘦而無澤者,氣血俱不足,審察其形有氣有餘不足而調之,可以知逆順矣。 黃帝曰:刺其諸陰陽奈何? 歧伯曰:按其寸口人迎,以調陰陽,切循其經絡之凝涩,結而通者,此於身皆為痛痹,甚則不行,故凝涩,凝涩者,致氣以溫之,血和乃止。其結絡者,脈結血不和,決之乃行,故曰:氣有餘於上者,導而下之,氣不足於上者,推而休之,其稽留不至者,因而迎之,必明於經隧,乃能持之,寒與熱爭者,導而行之,其宛陳血不結者,則而予之,必先明知二十五人,則血氣之所在,左右上下,刺約畢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