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有人问我“李老师,能不能帮我翻译什么什么?”我会痛痛快快地说“不能”,并且加上一个斩钉截铁的感叹号。可是,面对学生、读者,甚至朋友的问题──“能不能推荐个书单?”──我常常不知所措。
每当这样的时候,我是真的不知道什么样的书适合提问的人,因为他是什么样的人,处于什么样的阶段,这类问题只有他自己才可能知道。在知道这些要素之前,什么样的书“适合他”是无从得知的事情。本质上来看,很多人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书,只是因为不够自知。而自知这件事,外人怎么可能帮得上忙?
可问题在于,提问的人并不知道这个关键所在,他向我提问的时候,大抵上是首先出于信任,其次出于迷惘。而当我老老实实地回答“这我怎么可能知道?”的时候,对方很可能会以为我是懒得帮忙,甚至因此产生不满。而有时过分敏感的我,甚至可能在对方尚未有所不满之前早已经有了“没帮上忙”的愧疚……这真是非常尴尬的事情。
书这个东西,是不能靠别人推荐的。尽管我们自己遇到好书时会忍不住向周遭的朋友推荐,可问题在于这样的推荐其实并不见得十分可靠。首先,我们自己判断可能有误。其次,我们在未来的路上可能随时推翻自己所坚信的观念(甚至一切观念)。再次,我们认为好的,并且确实也是好的,却也不见得适合所有的人。
当然最可恨的是还有各种各样的书托。报纸、杂志、电视台……甚至豆瓣这样必然标榜代表“来自群众的声音”的网站上,各种托争奇斗艳。(前两天我就上当了一次,只不过不是书托,而是影托──《剑雨》绝对是个烂电影,烂到对它烂的程度产生好奇心的话,绝对是心智有缺陷的结果……可是,豆瓣上对这部烂电影好评如潮,我只能怀疑都他妈的是托!)
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另外一件事情。向别人索要书单的人,用“我时间有限,所以只看经典”来欺骗自己,掩盖自己的懒惰(当然也可能是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懒惰)──要知道获取任何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搜索、甄别、筛选、精炼、重审、再反复……找好书本来就跟找矿一样,找到了矿,并不等于已经获得财富:要勘测、开采、销售……甚至要想办法武装起来才能保护属于自己的资源。到哪儿找到现成的、炼好的金砖摆成山等你去拿?也许真的有,在国家银行的金库里──除非你有本事去抢(并且活着把那些金砖带走……并且还得有本事卖掉……那东西总不能直接当作馒头吃罢?)……
其实,没有绝对的好书。这就好像不大可能有天然的九九金块一样。重要的信息几乎总是散落在我们遇到之前根本无法想像的角落里。获得它们的诀窍只有一个,自己不停地找。在不断的失望与欣喜中锻炼自己搜索、甄别、筛选、精炼、重审的能力,在磨练这些能力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积累自己的收获,进而再运用这些收获进一步打磨自己搜索、甄别、筛选、精炼、重审的能力……如此循环往复。
并且,如若这个过程不自己亲历,那就一辈子不大可能获得有价值的东西。那些好书、有价值的信息,会用超越你能想象的“智能”巧妙地躲过你,信不信由你。
希望我说明白了。
补充:有兴趣自己找书的朋友,可以继续阅读这篇文章:《如何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