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贩卖青少年抑郁的焦虑 不鸡娃 ……

病友交流 病友交流 2553 人阅读 | 1 人回复 | 2023-03-0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正在上映的电影《 困在心绪里的孩子 》,虽然票房表现不如 佛罗赖恩 · 泽勒 之前自编自导的《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但导演用一贯擅长的细腻手法,呈现了 抑郁症 如何吞噬一个少年,以及把他的家庭也带入绝望。

        中国科学院 心理研究所 2021年 发布的《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 2019~2020 ) 》 显示,2020年 青少年的 抑郁 检出率为 24.6%,2022年 再次发布的《 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 ( 2021-2022 ) 》 则显示,18~24岁 年龄组的 抑郁 风险检出率高达 24.1%, 在所有成年人群体年龄组中检出率最高。可以说,青少年 抑郁症 已经成为常见的心理疾病,且近两年和疫情前比,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之前,广受关注的 江西 15岁少年 胡鑫宇 失踪案中,从警方公布的信息可以看到,胡鑫宇 很可能也患上了 抑郁症。遗憾的是,不管家长还是学校,对青少年心理问题都关注不够,也没有及时给予帮助和治疗。

       《 少年抑郁症: 来自 17个 家庭的真实案例 》 首版于2021年,是国内第一本以亲历者口述的形式,呈现少年 抑郁 的症状与原因的非虚构写作。透过一个个带着无限痛苦的讲述,可以看到“ 鸡娃教育 ”、父母关系破裂、家暴、校园霸凌、遗传 等复杂因素,在青少年成长中如何造成了他们的心理创伤,最后患上心理疾病。


s34143959.jpg


         原北京 回龙观医院 临床心理科主治医生、北京怡心园 心理诊所 负责人 于宏华 是这本书的医学顾问。接受采访时,她从 抑郁症 临床治疗与心理咨询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希望全社会能更加重视青少年 抑郁症,像 胡鑫宇 这样的年轻生命才不会白白猝然中止。


下载.jpg


       家长“ 鸡娃 ”后抑郁症孩子增加

       第一财经: 你从什么时候发现,青少年 抑郁症 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年龄也在变化?

       于宏华: 2007年 我开始工作,就从临床上接触到有 抑郁症 的儿童、青少年,不过当时成年患者更多,后来,我发现门诊的孩子多起来。最开始,发病孩子很多是高中生,后来是初二、初三的孩子,现在有孩子才上初一,甚至小学还没毕业,在五、六年级就出现 抑郁 的情况。

       印象很深的是,从家长为了考好高中内卷“ 鸡娃 ”,给孩子报了很多课外辅导班后,接诊数量就明显增加了。现在我做咨询的孩子中,有三分之一都说父母以前很“ 鸡血 ”。

       第一财经: “ 鸡娃 ”在北上广等大城市非常普遍,开始年龄也很早,国家出台“ 双减 ”政策后,不少家长还在私下寻找各种补习班,孩子课外补习压力依旧不小。从心理学角度看,过度“ 鸡娃 ”与青少年 抑郁症 有怎样的关联?

       于宏华: 幼儿园、小学阶段的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上,主要任务是发育大脑皮层下控制情绪管理的神经系统,从而练习如何管理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应对外界压力。而大脑的认知功能,比如学习语数英,是由额叶部分的脑区管理。 孩子过多、过早学习认知知识,是过早发展大脑额叶皮层的认知功能,于是负责调节情绪的神经系统发育就不得不暂时中止,由此导致情绪稳定的能力相对较弱。进入初中、高中,随着学习强度增大,出现学习压力时,他们就会承受不了压力,出现 焦虑、抑郁 等情绪问题。所以,对大脑过早开发,违背了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规律。

        从神经发育上来说,还有一点,孩子要想在学习上表现出色,需要发展出自己的主动性,有自己内在的动力。在该玩、该轻松的年龄,让他们完成很重的学习任务,会让他们觉得学习很难,产生厌学情绪。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因为都是父母想让他们学,没有真正的自我和内在动力,这是很可怕的,等到初中、高中,孩子就想“ 躺平 ”。

       比成年人 抑郁症 更难治疗

       第一财经: 新冠肺炎疫情 三年,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影响大吗?

       于宏华: 我有同事在医院做心理门诊,他们觉得 2020年 疫情之后,来看病的孩子明显多了。2021年 国家出台“ 双减 ”政策,门诊数量少了一些。去年疫情反复得厉害,上了很久网课,儿童心理门诊的号又非常紧张。所以有人认为,疫情增加了孩子心理不健康的程度。 不过我认为,不管“ 鸡娃 ”还是疫情,都是外部原因,孩子都会有压力。出现问题的还是那些本身亲子关系有问题,或者早年有创伤性经历的孩子,是内因在起主要作用,外部环境只是一个促发因素。

        第一财经:和成年人相比,青少年抑郁症有什么特点?

        于宏华: 成年人的 抑郁症 和孩子不一样。成年人比较典型的症状是高兴不起来,心情低落,没有兴趣,精力减退,不想吃东西,要么睡得多,要么失眠。孩子的抑郁症表现为烦躁,容易发脾气,哭闹着不愿上学、厌学。

         孩子的 抑郁症 和 亲子互动 有很大关系,同时又在青春发育期,心理有很强的可塑性。一旦家长及早进行心理治疗和咨询,自己也及时调整家庭互动模式,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如果父母不配合,就会比成年人更难治疗。因为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比较强,不像成年人已经脱离了父母。

        第一财经: 医学上有种观点认为,抑郁症 和遗传因素有关,两者又是如何关联的?

        于宏华: 我认为 抑郁症 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但不是特别明显。尤其儿童抑郁症,与其说是生物学遗传,不如说是父母的性格特点对孩子的影响。比如母亲不能用稳定的情绪来接纳、理解和养育孩子;父亲对孩子和妻子有暴力打骂,无法提供稳定、和谐的家庭环境。所以,要界定抑郁症是生物学上的遗传,还是亲子互动中的影响,其实很难说,很多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特别是有些家长,自己就需要做深层次的个人心理治疗,否则他们很难改变。但现实中因为费用、时间安排等,这种家长不多。最关键的是,改变需要花时间,尤其是性格方面的改变,没有两年以上时间达不到效果,时间对孩子又非常宝贵,转眼就是青春期,或者初中毕业。所以从医学上讲,我们会期待父母做改变,但也意识到父母改变的局限性,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改变,所以更多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治疗上,去修正之前亲子关系模式造成的影响。毕竟就算父母发生了非常深刻的改变,影响也已经存在了。

        父母很难克服“ 无意识 ”的影响

        第一财经: 这些年,通过 武志红 等“ 网红 ”心理咨询师,还有好些很火的电视剧,很多人都知道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为什么现实中,有些家长还是处理不当,对孩子造成巨大影响呢?

        于宏华: 对父母来说,确实不养孩子,就不知道有哪些“ 雷 ”需要避免。他们结婚或者怀孕之初,应该有相应的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比如孩子生下来的第一年,最好不要和父母分离;不要频繁更换抚养人;婴儿哭就赶紧安抚,不要等哭够了再去抱;多和婴儿互动,等等。要告诉他们,这样养育对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有帮助。如果这些育儿知识得到很好的普及,父母肯定会有意识去科学养育。

        如果没有类似普及,父母本身性格比较健全,也会很好地养育孩子,因为父母的天性就是爱孩子。那为什么有的父母就不能做到? 这与现代社会的压力有关,比如有些母亲产后很快就要出去工作,家里没有合适的老人帮助带孩子,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保姆。这些外部的因素都导致母亲不得不过早断裂和孩子之间的连接,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另外就是即便有科普知识普及,也有人照顾孩子,但人要认识自己、改变自己特别难。有些父母也知道育儿心理知识,甚至看了很多儿童教育的书,但本身性格急躁,或者有暴力倾向,一生气就控制不住打孩子,完了又后悔,这种情况下,孩子还是会受到原生家庭影响。因为父母的行为从心理学上讲是无意识的,不是说头脑知道,不应该这样对孩子就够了,他们情绪冲动的时候是由内在无意识的冲突模式决定的。这些也是从小被父母打骂的孩子,长大后可能还会重复父母对待他的模式的原因,刻在神经系统里面的模式,不容易轻易改变。



回答|共 1 个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3-3-3 18:02:29| 字数 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父母要减压,而不是增压

        第一财经:你是不是也觉得,现在孩子生活条件都好,但普遍压力比父母大?

        于宏华: 压力问题,还是得看父母在孩子和压力中间起什么样的传递和调节作用。确实现在孩子面临的外界压力很大,但家长可以尽量给孩子减压。有的父母却是外界压力有10分,到他们那里就变成20分、30分,把压力扩大、传递给孩子。这方面尤其是母亲居多,容易过度焦虑,本身对孩子也严格要求,觉得孩子应该怎么样,如果做不到,将来就考不上高中、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想得特别多。实际上,很多时候情况并没有家长想的那么严重。但当家长一说,孩子就变得压力巨大,哭,会很绝望。

        第一财经: 孩子和家长的很多心理问题,背后又折射出社会问题。作为心理咨询师,有没有很无奈的时候,因为个体要改变社会是非常难的?

        于宏华: 确实,社会问题是导致心理问题的一部分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怎样的社会,仍然有心理健康的人。就像电影《 美丽人生 》,父亲在纳粹集中营里还在想各种办法,让孩子心灵不受影响,让他幸存下来。所以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给予足够的安全感、足够的自信,学会规矩,做人做事有弹性,能够体谅人,也能够尊重自己的感受,不管后面孩子遇到什么样的社会环境,都能够应对压力。比如说哪怕考不上高中,做一个劳动者,他也是快乐的,也能积极生存。所以我一直觉得,社会外界环境是抑郁症的促发因素,不是首要内因。

        不过我还要说的是,前面我们谈了很多家长的问题,有人会不会觉得,抑郁症 一定就是父母的问题? 我觉得有点绝对,有时也和孩子本身有关系。一方面,孩子本身气质就是属于那种难养型,生出来哭闹就比别人多,更难带,这种情况下妈妈更容易焦虑,母子互动的关系就没那么理想。另一方面,父母性格等各方面都没什么问题,孩子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和每个人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关系,有些孩子可能会过度压抑自己。

        因此,我很想表达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绝大多数父母不是想故意伤害孩子。就算是伤害了,也是前面说的无意识的,肯定是为了孩子好。很多父母对孩子付出非常多,非常努力,非常操心,正是因为做得太多了,孩子才感受到过分控制。所以,我在书里点评案例时才说:“ 父母的爱做得多,不如做得合适。”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