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者治港切勿“ 宁左勿右 ”

病友交流 病友交流 1454 人阅读 | 2 人回复 | 2023-07-20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中国知名博客“ 靖海侯 ”7月9日 在其微信公号发表了一篇文章《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受到香港政界、评论界高度关注,更在许多人的社媒群组中广泛流传,一直到本周,还有香港资深媒体人、学者在报上撰文评论该文。

        《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一开始就指出,在《 香港国安法 》实施 满三周年 之际,香港再度有一种声音涌现: 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性。而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 靖海侯 ”认为,除了“ 不必要的联想使然 ”,也是因为香港 三年来 通过实施国安法和“ 爱国者治港 ”原则进行“ 拨乱反正 ”时,执行者作出不应该的言行。

        文章结论:“‘ 保持香港独特性 ’,就是能让在这里的人热爱她,一度走了的人愿意回来,没有来过的人向往奔赴 …… 就是珍重她,在厘清大是大非后不折腾。”

      “ 靖海侯 ”此文一出,在香港政界、评论界可说有如平地一声雷,建制派人士 纷纷发声回应,其中不乏重量级人物。

        例如,香港 一国两制研究中心 总裁、中国全国 政协委员 张志刚 就发文指香港不应刻意“ 求异 ”去彰显“ 两制 ”,但也不能过分“ 求同 ”来宣扬“ 一国 ”。

        香港 行政会议召集人、立法会议员 叶刘淑仪、行会成员 汤家骅 分别提及今年5月教育局官员指鲁迅著作“ 鼓励学生上街 ”而要求学校图书馆下架、公共图书馆把不涉违国安法的书籍也一并下架的事件,批评港府分不清文学和煽动性文字、令市民出现不必要的担心,让外国投资者对香港产生不良观感。

        两名 选委界立法会议员 江玉欢、谢伟俊,前者质疑港府是否有必要每时每刻都提及国安法,后者则批评港府引述国安法时较常用威吓性的语气,无助于缓解社会气氛。

        《 星岛日报 》还引述了不具名的政界人士指出,北京对冠病疫情一度奉行的清零政策,曾被香港个别政界人士视作“ 圣旨 ”,甚至有议员声言提倡“ 与冠病共存 ”违反国安法。 有议员则不点名批评,政府新闻稿、个别官员发言中,“ 居心叵测 ”等 着色词 大增,认为这类带“ 诛心论 ”的言辞,应尽量少用。

        不过,应该注意的是,尽管上述 建制派 人士罕见地对三年来“ 国安法治港 ”部分矫枉过正的现象大鸣大放,他们发言或发文时其实小心翼翼,批评港府、港官之余,也不忘炮轰美国“ 推动‘ 去两制化 ’”“同样出现泛国安化情况 ( 以致中国更重视国安 )”,还有表示香港“ 现在是过渡期,故表现过度紧张 ”等,为港府、港官缓颊。

       谁是“ 靖海侯 ”?

      “ 靖海侯 ”是一个长期关注 香港社会话题 的微信公众号,据说作者是中国 央媒 驻港记者,但真正的身份至今成谜。 该公号在微信上的阅读量其实不算多,通常只有几千人次,就像《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这篇,截至 星期三(7月19日),阅读量 8000人次,点赞量只有百余个,不属于阅读量动辄 10万+的 大V。

       不过,“ 靖海侯 ”在与香港 中联办 关系密切的《 大公报 》《 文汇报 》、“ 思考香港 ”等官媒、建制派 媒体平台上辟有专栏,他的微信公号文章更屡获它们转载。以 去年12月18日 发表的《 12月19日,香港新的一天 》为例,全文 3000多字,《 大公报 》就用了半版的篇幅来转载。

     “ 靖海侯 ”自称以“ 持平 ”角色评论中国大陆、香港时政,今年2月11日 发表的《 别为了那点流量抹黑香港了 》,就是针对当时大陆网红动不动就在“ 小红书 ”批评香港人不讲 普通话、歧视 大陆游客的现象,指出大陆人在香港遭遇不礼貌对待的问题,未必是因为说普通话,即便是在 2019年 反修例风波发生前,当年的“ 全球微笑指数 ”显示,在 29个 国家和地区中,香港以 56分 排名 倒数第四,远低于全球平均得分 80分。也就是说,香港部分服务人员的不友善并不一定是针对大陆游客,也并不存在于所有人群中。

       “ 靖海侯 ”文章更引起香港舆论关注的,还是他近年不时批评港府政策和议员表现,例如他 2021年1月 写的《 旗帜鲜明反对在内地建“ 香港城 ” 》,就直接炮轰香港 建制派 的议政能力。这次写《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主调仍是在充分肯定北京的路线之余,却严厉批评 建制派 执行走样。

       有人幕后发功?

       对于“ 靖海侯 ”文章在香港 建制派 当中引起的反响,有的评论认为是“ 有人幕后发功 ”,意味着文章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中央的官方立场。但这个说法并不能获得认证。

       也有学者认为,文章只是大陆政治 精英阶层 中部分人的观点,代表了大陆 鸽派 与 理性派 对目前“ 宁左勿右 ”治港方针急煞车的呼唤,不排除与近年香港人口和人才大量流失、国际声誉下跌、经济面对种种挑战、陆港两地政商界人士利益受影响有关。

       香港 资深媒体人 陈景祥 星期三(7月19日)在《 明报 》撰文《 靖海侯现象 》则指出,“ 靖海侯 ”文章在 建制阵营 引起的反响,更多的是反映了香港当前的政治生态和氛围: 泛民、反对派 都销声匿迹了,爱国阵营的政治、社会精英对治港政策心有疑虑,却不敢宣之于口,觉得“ 靖海侯 ”文章应该是有“ 特殊背景 ”,为他们说出了心底话,因此在朋友圈广传文章,希望该文为他们代言。

       但他悲观地预测,港府、港官 的“ 宁左勿右 ”态度会持续,很难矫正,因为“ 右 ”是路线错误,“ 左 ”只是执行问题,路线不能错,政治后果会很严重。这种源自中国大陆的政治文化,现在已经“ 融入 ”香港,其中就包括了观察爱国媒体和“ 靖海侯 ”这种似乎有背景人士的言论风向。

       陈景祥 的文章下面,还有一段《 明报 》加注的声明:“ 本网发表的时事文章若提出批评,旨在指出相关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错误或缺点,目的是促使矫正或消除这些错误或缺点,循合法途径予以改善,绝无意图煽动他人对政府或其他社群产生憎恨、不满或敌意。”

       这可能也是香港“ 靖海侯 ”现象的 一体两面 吧。


回答|共 2 个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3-7-20 16:40:42| 字数 2,822 | 显示全部楼层

        《 我们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香港 》

        原创 靖海侯  2023-07-09  13:56  发表于 香港

        这是一个历史的又现实的问题。

        01   一种声音

        今日之香港,大局稳定,形势可控,已然置身新的发展阶段。

        在香港 国安法 实施 3周年 的时候,一种早已有之的声音再涌出: 要保持香港的独特性。

        对这样的声音,人们不会有异议:

         一则, 独特性就是香港的 定位;

        二则, 独特性就是香港的 现实;

        三则, 独特性就是香港的 形象。

        然而,将这种要“ 保持香港独特性 ”的声音放在香港社会时下的语境中分析,就会发现它的不简单。 这种正涌出的声音背后,涌动着社会的各种思潮,是人们对想要一个什么香港的深沉反思。

        02    两种思潮

        社会上呼吁“ 保持香港独特性 ”,有 两种 截然不同的思想基础。

        第一种, 正向的:

        1.  希望香港把握生存空间,坚持“ 扬长避短 ”;

        2.  希望香港巩固传统优势,善用“ 天时地利 ”;

        3.  希望香港守护社会文明,葆有“ 多元文化 ”。

        第二种, 反向的:

        1.  担忧香港内地化,“ 特区 ”不“ 特 ”;

        2.  担忧香港平庸化,“ 明珠 ”不“ 明 ”;

       3.  担忧香港边缘化,“ 香港 ”不“ 香 ”。

        第一种 认识好理解,反映的还是人们对香港“ 傍身之本 ”的清醒认知; 第二种 认识就很复杂,反映的正是香港社会仍然潜在的各种“ 迷思 ”。

        7月4日,香港特区 前行政会议 召集人、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智思 在接受《 明报 》访问时说: 过去 3年 香港的国际声誉跌入谷底,不少外国人对香港有很大误解,不愿意来香港。「 我哋自己都唔好做啲嘢去证明人哋讲法 ( 我们不好自己做事证明他们那些说法),令人觉得香港『 去外国化 』 」。

        他认为,香港国际形象正面临“ 翻生 ” ( 更新再生 ) 的任务。

        其表态,正触及“ 保持香港独特性 ”这一问题。

        03   三个悖论

        在香港本地,一些人所以强调并呼吁“ 保持香港独特性 ”,内心更直接的想法是:

        1.  认为香港的独特性在经受挑战;

        2.  担忧香港的独特性将逐渐减少。

        这种认识和担忧,无疑基于他们对香港现实形势的判断,源于其思想上存在的“ 三个悖论 ”:

        1.  认为香港进行的拨乱反正,有“ 矫枉过正 ”的问题;

        2.  认为香港已有的拨乱反正,有“ 效应溢出 ”的现象;

        3.  认为香港持续的拨乱反正,有“ 适可而止 ”的必要。

        而这些人所以这么想,更源于其认识上的 三个 前提:

         1.  觉得香港的好是主要的,不好是次要的;

        2.  觉得香港的独特性,正是好的方面;

        3.  觉得“ 不能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

        香港媒体常提起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把時鐘回撥到 1995年,時值香港回归 前兩年。這一年3月召開的全國政協會議上,李瑞環 在港澳區小組會上即興講了個小故事: 一個窮老太太去市場賣祖傳的一把宜興紫砂小茶壺,起碼有200年歷史,就是不加茶葉,水中也會有茶香。有人願意以三兩銀子的高價購買,豈料老太太覺得茶壺太舊,不好意思要這麽多的錢,就用水反覆清洗了。最後,買主回來一看,裏面的茶垢全洗乾凈了,便說連5錢銀子也不值了。”

         这个故事要说明的,就是“ 保持香港独特性 ”的意义。

         问题是,香港这把紫砂壶的“ 茶垢 ”,真的正在被洗掉吗?

        04   过度的解读

        “ 三个悖论 ”所以谓之悖论,不在于其判断,而在于其背后的逻辑。

        1.  将拨乱反正与“ 保持香港独特性 ”对立;

        2.  将拨乱发正与香港的“ 由治及兴 ”对立;

        3.  将拨乱发正与巩固香港国际地位对立。

         认为一系列打出的 管治举措 是“ 七伤拳 ”,认为这些管治举措的运用超出了应有边界,认为新的管治方式与“ 保持香港独特性 ”背道而驰,“ 三个悖论 ”确实误导了不少人,放大了人们对香港未来发展路线的担忧。

        故而,对于全面落实“ 爱国者治港 ”,总是在想会否“ 清一色 ”;对准确实施香港国安法,总是问是否“ 太严格 ”;对香港近几年的嬗变和未来前景,总是蹦出一些“ 悲观论调 ”。而有这些想法并在这个时候呼吁“ 保持香港独特性 ”的人,即便在新的 管治团队 和 建制派 中也比比皆是。

        本质上,这些迷思还是对拨乱反正的认识问题。

        香港的拨乱反正,只是重新找回基准,矫正宪法和基本法下香港的宪制秩序,不是在香港落实“ 一国 ”原则上叠床架屋;

        香港的拨乱反正,只是在 政治 和 法治 的有限 范畴内 进行,端正的是基本的规矩、秩序和伦理,不是要重塑香港的一切;

        香港的拨乱发正,为的是夯实香港稳定的根基,优化香港发展的环境,让香港从“ 泛政治化 ”中解脱,不是强化其政治功能。

        拨乱反正,譬如对香港二十几年运行后的一次大保养,为的恰恰是让她昔日的光彩不被遮蔽,今后的驰骋更为顺滑。

        对于香港的拨乱反正,香港社会有太多过度的解读。

        05   消极的“ 落实 ”

        拨乱反正所以会引发一些人对“ 保持香港独特性 ”的担忧,有不必要的联想使然,也与它的执行者作出不应该的言行有关。

        1.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少数人 ( 包括官员和议员 ) 不问事情性质与轻重,动不动就拿国安法出来做事,存在香港国安法被“ 泛化利用 ”的问题,把香港国安法变成了推销个人政策的杀手锏、当成办不成事情的挡箭牌;

        2.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少数人习惯性为相关政策加码,无脑向社会转移压力,以低级红和高级黑的方式生硬机械落实政府决定,于是图书馆的鲁迅作品被下架,完全与政治不相干的电影不再播;

        3.  香港国安法实施后,少数人对理性的批评开始难以容忍,扣帽子的现象不时出现,习惯性把人民内部矛盾往敌我矛盾上引。

        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宁左勿右,不管后果。这些看似卖力、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管治要求的行为,本质上实则是卸责、敷衍、消极的表现。他们所想的不是把管治的正面效应放到最大,实践效果做到最好,而只是最大程度地降低自己担责的风险、减少自己付出的努力。

       所以香港社会有对“ 保持香港独特性 ”的担忧,一个原因就是少数人不是注重去宣传香港国安法和“ 爱国者治港 ”的初心和宗旨,严格把握它们的适用范畴和执行尺度,而是总是轻飘飘地把它们拿出来吓唬人、给人贴标签,这种行为不严谨且不负责,是贯彻中央管治要求上真正的消极,与香港那些“ 软对抗 ”行为的性质虽不同、影响却一样。

        06   独特性的内涵

        中央推动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恰恰是要守护香港的独特性。

        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 25周年 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 第六届 政府就职典礼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总结“ 一国两制 ”实践的“ 四个规律 ”,其中一点便是“ 必须保持香港的独特地位和优势 ”。

        他说:“ 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

        这 5句 话,就体现了中央和国家层面对香港独特性的理解和设定,要求与期望。

        1.  香港的独特性,体现在她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独特 地位;

        2.  香港的独特性,体现在她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独特 环境;

        3.  香港的独特性,体现在她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独特 制度;

        4.  香港的独特性,体现在她在国家和全球发展中的独特 角色。

        国家对香港独特性的设定和把握,还有一个根本上的保证,那就是“ 一国两制 ”。也就是说,香港的独特性在国家制度层面和战略发展层面,都是不可动摇、不能走样的。甚至可以说,实行“ 一国两制 ”,才是香港最主要的独特性。

        独特性,是香港的特点,也是国家的方针、国家对香港的要求。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3-7-20 16:41:06| 字数 748 | 显示全部楼层

         07   本地的独特性

        在香港本地层面,人们对于香港独特性的主要关切更在于政治上、社会上和文化上的表现。

        1.  个人自由上是否有保证、可延续;

        2.  对外开放上是否不收缩、更彻底;

        3.  政治表达上是否有渠道、够畅通;

        4.  文化构成上是否不坍塌、更多元。

         他们关于这些或有的忧思,正来自于“ 三个悖论 ”的影响,受前面所述的那些“ 真正的消极 ”所影响。他们需要看透的是:

        1.  香港市民的自由广泛度,是“ 一国两制 ”香港实践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指标,自上到下都乐见;

        2.  香港保持对外开放功能,是国家发展和香港繁荣的必然设定和前提基础,只有维护的必要、没有破坏的动机;

        3.  香港落实“ 爱国者治港 ”,可以告别曾经的“ 零和博弈 ”,大幅降低政治参与的成本和风险,只要站稳爱国立场,从事政治对个体来讲更安全也更可长久;

        4.  香港的多元文化与国际地位直接挂钩,单一化会自绝于海外,唯有包容才能巩固传统优势地位,多元才可能多金。

        说白了,对“ 保持香港独特性 ”的忧思,就是个站位引发的问题。但凡理解了香港的发展定位是经济的社会的而不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他们就会理解香港的当下,通晓香港的未来。

        除了“ 去泛政治化 ”,香港什么都不会改变。

        08   真正的共识

      “ 保持香港独特性 ”,于国于港,只有共识没有分歧。

        我们所需要的香港,不是她的活力衰减和封闭僵化,是她的不同寻常和风采依然。

        1. “ 爱国者治港 ”下,努力推动市民的政治参与热情更高涨;

        2.  维护国家安全上,走出应急阶段走向市民的受益而不觉;

        3.  社会发展前进中,没有非黑即白的批斗不再有二元对立。

       “ 保持香港独特性 ”,就是能让在这里的人热爱她,一度走了的人愿意回来,没有来过的人向往奔赴,就是感受她变了又没变,曾经的美好回忆、美好想象都没有走远,都不会在预期中落空。

        “ 保持香港独特性 ”,就是珍重她,在厘清大是大非后不折腾。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