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约有 2.8亿人 患有抑郁症 中国 抑郁症患者 药物充分治疗率 只有 0.5%
抑郁症 被称为是 全世界范围内 导致可避免的痛苦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 抑郁症病人 最终有 15% 死于自杀。然而,这个疾病并未引起足够重视。
相当多的 患者,不愿意直面这个 病症,且不愿就医。而另一个事实是,抑郁症 的患病率呈上升势头。相关数据显示,在 新冠大流行 第一年,全球 焦虑 和 抑郁 的患病率增加了 25%。
一篇 2022年 发表于《 柳叶刀 》 的报告估计,在高收入国家,约一半的 抑郁症患者 未得到 诊断 或 治疗,而在 中低收入 国家,这一比例 高达 80%—90%。 该报告呼吁,政府、医疗服务提供者、研究人员、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做出协调一致的努力,改善治疗和预防 抑郁症。
对于 抑郁症 是否应该接受 医学诊疗,患者接受 药物治疗 是否会成瘾,除了 药物治疗 还有哪些治疗方法可用于 难治性抑郁症 等相关问题,《 财经 》记者 专访 首都医科大学 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院长 王刚。
运动能否代替药物治疗?
《 财经 》: 目前很多人通过 运动方式 与 抑郁症 抗争,运动 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吗? 在医疗界,如何看待和使用 运动疗法 治疗 精神健康疾病?
王刚: 运动 对情绪调节有用。五年前,来自于 《 柳叶刀 · 精神病学 》 的一篇论文证实了 运动 对于改善 心理健康 的重要意义。该研究涉及 120万人 的数据、并分析不同类型的 运动 对 精神健康 的影响后,认为 运动 对 心理健康 有用,特别是 对情绪调节 有一定的作用,研究还表示 团体运动 效果更好。
但是必须要说,运动 不能 代替 治疗。试图利用 运动 这种方式来 抵抗 疾病,如有一些 抑郁症患者 去 徒步穿越、远足,甚至 跑马拉松,部分人说这能 战胜 疾病,我认为这还 没有科学证据 支撑。
拿某 一个人个体 的所谓 抗抑郁 的经验和故事,去跟大家推广,这不是 科学 的方法。我们所谓 科学的 证据,一定是来自于 大样本的 临床研究,也就是从 群体中 得出结论才能去推广。
还有,包括 抑郁症 在内的 情绪障碍,它的一个特点是 波动性。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疾病 能自发 缓解,有很多人就认为是自己的 抗争有效,实际上那不是 抗争的 效果,那是 疾病 自发的 缓解。
所以,针对 抑郁症 谈 运动 时,只能说它是一种有益的 辅助治疗 手段,但它绝对不可以 替代 治疗。专业人士判断 疗效,不光是说它 缓解 没缓解,我们还要判断它的 疗效 是否持久。有一些文章写“ 我如何战胜抑郁症 ”之类的故事和经验,以此鼓励其他 抑郁症 患者,但其实可能会误导其他 抑郁症 患者,甚至 延误 病情,因 个体经验 并不能从医学科学的角度解释和回答 —— 疾病 是得到了 缓解 还是 治愈、哪种方式起到了 疗效、对其他人是否 适用等 问题。
《 财经 》: 很多人担心 长期服用 药物治疗 抑郁症 会有一定负面影响,这种担忧在专业人士看来,是否有道理?
王刚: 对于药物治疗的担忧,这是一个特突出的现象。中国 抑郁症患者 接受 药物治疗 的充分治疗率只有 0.5%。什么叫充分治疗? 它是指服用药物治疗时,达到 充足的 剂量、充足的 疗程,两个 条件都满足才叫 充分治疗。
我们再看,中国的 抑郁症患者 接受规范治疗的比例,低得吓人。在 剂量 和 疗程 方面过早地 中断 治疗,这就不是充分的 疗程,国内目前虽然没有统计数字,但是我们从临床上判断,三个月 左右,大多数的患者 把药都停了。原因就是一些担忧,担心 长期用药 的副作用。甚至有病人在 初次 接受治疗,给他开药的时候,他就要问你 —— 什么时候停药? 我说你要得了 高血压病、糖尿病,你会问医生这个问题吗?
未必需 终生治疗,但“ 需要终生关注 ”
《 财经 》: 有一些人服用一段药物后,自觉有所好转,就会选择停药,这对治疗和病情会产生哪些影响?
王刚: 精神疾病患者 有时在 疾病期,判断能力 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公众 严重缺乏 对精神障碍等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药物治疗方面的知识,一吃上药就想到会不会形成 药物依赖,会不会成瘾?
其实,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 科学 使用,很少有患者能形成 药物依赖、成瘾。最重要的一点是,治疗 抑郁症 的 抗抑郁药物,没有 依赖 和 成瘾性。在治疗 抑郁症 时,使用的一些 睡眠药,有可能有 依赖 和 成瘾 的特点,但是都很弱,也可控。如果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依赖或者成瘾不会出现。
包括 抑郁症在内的 精神疾病,属于 慢病,它就意味着你的 治疗,和对疾病的 管理,都将是 长期的。对于 抑郁症 来讲,我们必须要告诉大家一个概念,你未必 需要 终生治疗,但是你 需要 终生关注,因为它可能会复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