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分析了 1993年 至 2019年 之间中国大陆公开出版的 49部 战地记者回忆录,发现中国 战地记者 在角色认知、从业动机、职业技能和伦理反思 四个维度上 建构自身的 职业文化。中国 战地记者 一方面受到西方 战地新闻业 的深刻影响,建构起与 西方同行类似 的职业话语,另一方面嵌入在中国本土的 政治制度、文化传统 和 新闻实践 常规之中,体现出重视 国家利益 与 集体合作 的地方性特征。
作者: 张洋 (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7级 博士生,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 厄巴纳 - 香槟分校 传媒学院 访问学者 )
战地记者 是专门从事 战地新闻采访 与 报道 的 新闻工作者,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战场,记录下战场上的 鲜血与泪水、残酷与温情,让本国民众得以知晓那些在战争中被掩盖的 真相,因此被誉为“ 无可争议的公民英雄 ” ( Saltzman,2005 ), 又被认为是 新闻业 中最具魅力的角色 ( Harris & Williams,2018,p.5 )。通常认为 战地新闻业 起源于 19世纪中叶,在 两次 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成为 现代新闻业 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顾执中、曹聚仁、范长江、萧乾、陆诒、李庄、方大曾 等 第一批 中国战地记者登上历史舞台,他们奔波于二战炮火之下,用文字和镜头记录下可歌可泣的战争故事。新中国成立后,在抗美援朝战争、对印自卫反击战、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历次战争中,都有 战地记者 随军采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 战地记者 相继奔赴 海湾战场、波黑战场,开始作为 非参战国 的 记者 报道举世瞩目的战争。进入21世纪后,《 人民日报 》、新华社、中央电视台、《 中国青年报 》、东方卫视、《 环球时报 》、《 南方周末 》、《 南方都市报 》、凤凰卫视 等媒体向 阿富汗战场、伊拉克战场、利比亚战场 派出越来越多的 战地记者,在全球传播中发出 华语媒体 的 战地声音。唐师曾、水均益、闾丘露薇、周轶君 等 战地记者 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成为在中国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激励着众多青年学子怀抱理想投身 新闻业。
在 战地新闻业 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 战地记者 如何阐释 战地报道 的意义? 如何认知自己的职业角色? 如何界定 战地报道 所需的专业技能? 如何对职业伦理进行反思? 中国 战地记者 的职业文化建构与西方同行相比有何异同? 目前学界对中国 记者 职业文化和身份认同的研究大多聚焦于 调查记者、都市报记者 等群体,少有研究关注 战地记者。本文试图填补这一空白,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一、研究回顾: 战地记者 的职业文化建构
最早的 战地记者 研究者 Knightley ( 1975 ) 认为 战地记者 具有 英雄、宣传家 和 神话制造者 三重角色。战地记者 抱着宿命的态度面对风险 ( McLaughlin,2016,p.201 ),竭尽所能捕捉战场中的动人瞬间,其日常工作涉及 爱国主义、危险、暴力 和 戏剧性,蕴含着巨大的叙事张力 ( Saltzman,2005 )。 90年代 以来,战地报道 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与日俱增,战地记者 成为媒介人物,成名的想象驱动越来越多人投身战地报道。
电视媒介 引入的 直播文化 空前强调了 战地报道 的 仪式性维度,在场 ( being there ) 成为 战地记者 职业文化的 核心,即通过展现自己曾处在战场中心来建立可信度 ( Korte,2015,p.24 ) 。在信息化时代,战地记者 在呈现真实战争经验中仍然发挥核心作用 ( Tumber & Webster,2006 ),而 数字媒体 带来的 互动性 则使得 战地记者 工作的表演色彩变得尤为明显 ( Busch,2012 )。
战地记者 职业文化的话语建构主要依赖 两种 渠道: 以 战地记者 为主角的影视、小说等虚构作品以及 战地记者 的回忆录和传记。研究发现,战地记者 对于同行的 回忆录 和相关的虚构文本非常 熟悉,以此规范自己的行为表现 ( Korte,2015,p.16 )。 海明威 ( Ernest Hemingway )、盖尔霍恩 ( Martha Gellhorn )、默罗 ( Edward Roscoe Murrow ) 等知名记者的传奇故事,是后人选择成为 战地记者 的重要诱因 ( Murrell,2014,p.26 )。
战地记者 的形象是小说、电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主题。具有 战地记者 经历的 海明威 在《 太阳照常升起 》 中描绘的 战地记者 形象成为后世创作者的灵感来源,英国作家 Waugh 根据 阿尔及利亚战争经历 而创作的小说《 独家新闻 》也成为讽刺 战地记者 工作的经典作品 ( Underwood,2013 )。 战地记者 历险是新闻题材电影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 Good,1989,p.5 ), 战地记者 也高居电影中 记者形象 的道德顶峰 ( Ghiglione & Saltzman,2005 )。
电影中的 记者 被异国风情吸引,在炮火连天的战地中为 人权 而呼吁,反对战争造成的灾难,彰显出强烈的 个人英雄主义 气质。另一方面,这些虚构的 战地记者 往往嗜酒如命,愤世嫉俗 ( Underwood,2013,p.164 )。这些形象深刻地影响着公众对 战地媒体 的印象 ( Pedelty,1995 ),但虚构作品对于 战地新闻 的探讨往往较为肤浅,推动了 战地记者 刻板印象的再生产 ( Langman,2009,p.12 )。
除小说和电影外,战地记者 本人也经常撰写 回忆录 披露职业经历,由于 战地记者 的 知名度 和 战地故事 的紧张刺激,这些 回忆录 和 传记 往往比虚构的小说更为 畅销。相比于第一时间发布的 战地新闻 报道,回忆录 具有更强的 文学 色彩,记录了更多生动的细节,注入了更个人化的反思。相比于虚构作品,回忆录 基于作者的 本真性 体验,因此更具感染力和可信度 ( Korte,2015,pp.17-19 )。 记者 在回忆录中会对自身实践进行反思,尝试通过叙事来界定何为好报道和好记者,记者的角色叙述未必与其实践表现相符,但与其角色认知高度相关,而这些叙述话语一旦被多数同行所接受,便转化为新闻角色规范,塑造职业共同体的身份认同,并吸引年轻记者加入专业队伍之中 ( Hanitzsch & Vos,2017 )。
不少 研究者 对 战地记者 的访谈和回忆录进行 文本 分析,考察 战地记者 对自身工作的意义建构。研究发现,战地记者 在 访谈 和 回忆录 中都流露出他们希望履行公共职责的态度,被一种强烈的职业竞争压力所驱动 ( Korte,2015,p.36 )。 他们在回忆录中很少强调职业需求和服从命令,更多地强调克服困难的曲折经历 ( Harris & Williams,2018,p.6 ); 很少涉及新闻的背景和报道的收集架构过程,而是刻意制造冒险故事 ( Kester,2010 ); 将自我置于故事中心 ( Murrell,2014,p.32 ),经常撰写自己的 濒死 体验、战友的 陨落 和目睹 惨剧 后的心理创伤,生动地呈现自己工作中的危险 ( Harris & Williams,2018,p.4 )。
这些叙事制造出关于自身职业的 浪漫主义神话 ( Carruthers,2011 ), 维系了作为 战地记者 的 职业文化身份 和 共同体想象 ( Pedelty,1995,p.2,p.146 ),同时还成为战争叙事的一部分,塑造各个民族的 战争记忆 ( Bromley,2004 )。在 战地记者 的 自我言说 中,主导的道德原则是 无私、为弱者发声、见证痛苦、公共服务和质询权力,常通过幽默讽刺的语言批评爱出风头的同行,同时彰显自己相对于政府和军队的独立性 ( Markham,2012,p.101 )。
目前关于 战地记者 的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 英美 经验,缺少 跨文化、跨地域 的比较视角。Korte 在研究 战地记者 的文化叙事时提出,关于 战地记者 的 职业神话 和 文化想象 大多源自英国的战争文化和媒介体制 ( Korte,2015 )。Good ( 1989,p.164 ) 则认为 战地记者 叙事的道德议题都与美国的 越战经历 有关,乃至源自当代美国文化的混乱。
另有学者将 战地记者 冒险的动机归结为新闻专业竞争和个人主义文化 ( Tumber,2004 ),这种简单的 归因 显然无法解释为何许多更偏重集体主义的社会也会有大量 记者 冒着生命危险奔赴战场报道。这些结论都难免以偏概全之嫌,需要更多跨文化比较的视角进行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