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职后 在家待久了,觉得思绪 挺乱 的。寺庙 让人感觉很 自在、清净,所以我就来这里当 常住义工,体验不一样的生活。”
31岁 刘女士 曾是 深圳 一家社会福利企业的 副总经理。由于工作遇到 瓶颈,她在今年 10月 裸辞寻找新的人生方向。但 辞职 以后,她大部分时间不在积极求职,而是在 深圳 寺庙弘源寺 当了 近两周 的义工,过着“ 充实又悠闲的生活 ”。
刘女士 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她 辞职后 最初在家里“ 躺平 ”了一个月,工作上的压力是缓解了,但也“ 越躺越难受 ”,对生活感到迷茫。此时,她在 社交媒体上 看到 年轻人 分享到寺庙当 义工 的积极经历后,决定试试。
刘女士 在 寺庙 被分配到 斋堂组,工作范围包括 洗菜、切菜、包包子,打扫卫生,洗碗洗碟子 等。目前单身的她笑道:“ 我和父母住,之前在家里不怎么做家务,来这里的十天,大概把 前几十年 没洗过的碗全洗了一遍。”
她每天的 体力 工作时间长达 六小时,除此之外,刘女士 和 义工们 每天也必须进行 自我修行,包括上 早晚课、诵经、抄经等。
她说:“ 寺庙 的规律生活是 挺辛苦 的,早上 5点半 就要起身上 早课,到晚上 9点 才睡。但我每天过得很 充实。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我不是 佛教徒,也听不懂 经文,但来到这里之后就整个人好像 正能量 强一些,整个人状态稍微好一点。”
年轻人 到 寺庙 做 义工 是中国 近五年来 佛教文化 红火的一种延伸。随着中国社会“ 内卷 ”加剧,更多年轻人在面临 工作 和 生活 压力时选择“ 佛系 ”,转向追求一种 随遇而安 的生活方式。
中国 各地寺庙 近年来也传出被 年轻人“ 占领 ”的消息,有关年轻人“ 在 上班 与 上进 之间,选择上香 ”的调侃舆论在网络上盛传。根据旅游平台 携程 在 2023年初 发布数据,中国 寺庙门票 的订单在 2023年初 同比增长了 310%,其中近半来自 90后 和 00后。
记者在 11月中旬 走访 深圳 两座佛教寺庙 时发现,即便是工作日,寺庙 的香客络绎不绝,有超过 一半是 年轻人。这一现象与过去 寺庙只有在 初一、十五 和重要 佛教节日 才热闹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 前来烧香拜佛的也不再只是上了年纪的信徒。
此外,寺庙内 的 义工们 也大多是年轻人,有的在 寺庙门口内 为信徒递香,有的在 佛殿 里维持秩序,有的 打扫卫生 等。
在 深圳弘法寺 当了 20年 义工的 刘霞 观察,寺庙在疫情后出现 年轻化 趋势。她说,除了一般香客,有更多 年轻人 投身 义工 的行列,并积极参与 寺庙的 禅修、拜忏法会 等各种活动。有 40年 历史的 弘法寺 是 深圳 香火最旺的寺庙。
一名 11月中旬 在 弘法寺 当了 五天 义工的 23岁 廖紫曦 ( 化名 ) 受访时指出,她 几个月前 已萌生了当 义工 的念头,但报名人数过多,寺庙 床位 有限,一直预约不上。“ 这段时间正好有空缺,我看到后赶紧在网上报名,然后就来了。”
不少受访年轻 香客 和 义工 均指出,远离闹市的 寺庙 环境让他们感到很舒服,心境 变得平静。大部分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并没有强烈的 宗教信仰,但到 寺庙 让他们内心 踏实,希望能借助 更高的 力量,从现实生活中的 不如意中 解脱。
目前仍处于待业状态的 廖紫曦 把当 义工 的时间形容为一个“ 间隔周 ”。她说:“ 现在的社会情况有点不太正常,内卷文化严重,很多制度不公平。来 寺庙 当 义工 算是一种心灵上的旅行,让我们换一个方式来面对这些问题。”
今年7月 刚从大学毕业的 黄琪琪 ( 25岁 ) 受访时说,她在 过去四个月 投了 20多份 简历求职,但都石沉大海。眼见年末将至,她希望能在新年伊始前开始工作,却不知何开始,所以才决定先到 寺庙 当 义工 修养性情。
她感叹:“ 今年的就业大环境 太难了。如果说我来这里当 义工 是无所求,纯粹为了体验 寺庙 生活,那肯定是在忽悠 佛菩萨。无事不登三宝殿,我多少也是希望通过把自己奉献出来,得到一些相应的回报。”
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年轻人 失业率 居高不下的问题在过去一年备受关注。官方数据显示,青年 失业率 在今年前半年逐月攀升,并在今年 6月 达到 21.3% 的新高。政府随后以“ 健全优化 ”统计工作为由,从 8月 起暂停公布最新相关数据。
有分析指出,当代青年“ 求神拜佛 ”的现象折射出他们内心的 焦虑 与 迷茫,而在 寺庙 当 义工,则是他们在面临现实 困境时,寻求 自我治疗 与 短暂逃避 的一种方式。
刘女士说:“ 选择来 寺庙,一开始确实有一种逃避现实的感觉。但后来我想,我在家也无所事事,还不如去做点有意义的事。”
广州 一苇渡心心理咨询 首席专家韦志中 受访时研判,年轻人涌入 寺庙 当 义工 的现象是“ 仁者爱人 ”的一种体现,通过奉献自己来为生活中所遇到的挑战寻找 突破口,是一种积极的作为。
他指出,年轻人 遇到人生重要转折时,往往需要一些生活方式的改变,来赶走心中的迷茫,而 寺庙 作为一个心灵成长、精神自我修行的道场,正好充当了这样 避风港。
韦志中说:“ 很多年轻人不是 佛教徒,不是以 宗教 理念接触 佛教。他们是受到 佛教 慈悲文化 的熏陶,希望通过 实践 滋养 和 安放 内心,成长自己,利益他人,为自己未来寻找出路。”
他认为,近年来 佛教文化 在年轻人中的兴起,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 儒、释、道 三教合一 的弹性和柔性。
他解释,中国过去 几十年中 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儒家文化 自然盛行,提倡人们 入世,努力拼搏。但随着中国走向 高质量发展,社会在过程中难免会经历一些 阵痛。
他说:“ 当大家觉得 浮躁、迷茫时,佛教文化 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起到缓冲作用,教人们如何 放下 自在。”
结束了 义工 旅程,年轻人终究须离开 寺庙,回归社会。短暂的经历可暂时让他们脱离现实生活中的苦海, 但问题不会就此消失。 寺庙 为这些年轻人提供了 理清思绪 与 被宽容的 空间,“ 下山 ”后如何要面对实际问题? 对一些受访者来说,寺庙生活让这个答案更明确了。
廖紫曦 就告诉记者:“ 还是得靠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