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green5 于 2024-1-21 11:05 编辑
四、 音乐受众的人群分裂现象 音乐发展到今天出现了许多种风格,比如古典、流行、国风、民谣、爵士、摇滚、说唱等等。每一种音乐风格都有自己的受众。这些受众群体有时候是兼容的,比如喜欢流行音乐的同时也喜欢摇滚。但更多的是彼此对立和排斥的,比如有相当多喜欢民谣的人一听到摇滚就头疼,可以说是人以乐分。
我在两千年初出国之前接触的主要是欧洲古典音乐、流行歌曲、中国古典音乐以及民谣,那时候虽有摇滚音乐但我对它们没有什么认知和好感。到了澳洲以后打开电视机,在音乐类节目上表演的基本上都是摇滚歌手。渐渐地我习惯了摇滚音乐,变得能欣赏它的强劲节奏和荡气回肠。在适应了摇滚音乐之后再看民谣歌曲,就觉得它偏甜了一点。但依然喜欢流行音乐和古典音乐。
在澳洲遇到几个年轻一些的华人留学生,大都是80后的。有一天周末聚餐,其中的一个家伙在听着音响里播放的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时,发表了这样一段高论:“我们这一代跟你们在音乐上有代沟的,我们是听周杰伦歌长大的,你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对于我们来说太甜,比如这首我心永恒。”
2013年回到国内生活后也遇到了类似的音乐受众人群分裂的情况。一次春节聚会,我的一个妹婿,70后,发表高论说,“现在年轻人听的歌曲都难听得很,歌曲还是老歌好听。”
我原以为澳洲白人都喜欢摇滚,结果错了。我的导师告诉我澳洲本地人在音乐喜好上是人群分裂的,喜欢古典音乐的跟喜欢爵士乐或摇滚乐的彼此排斥的,他们合不到一起去。这个话在我的一对白人老年邻居那里得到了验证。我问他们你们喜欢摇滚吗?他们回答说喜欢流行歌曲但痛恨摇滚乐,说那玩意儿太嘈杂,是噪音。
音乐受众人群的分裂实际上是一个音乐风格多样性以及受众人群的多样性的命题。在大自然里有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在人类世界有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这个多样性的价值观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点难以理解和接受,因为中国人的传统是大一统,就是追求人与人之间的一致,要求每个人牺牲个人爱好来达到人群的统一。但音乐受众人群的分裂告诉我们允许音乐风格的百家齐放,不追求统一是一种进步和繁荣,是自由世界的美好和幸福。这个在政治上也是适用的。拿台湾跟大陆的政治来说,应该在主权统一的前提下实施一国两制,允许地区政治制度的多样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