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疾患躯体症状 ”情绪影响食欲睡眠免疫力

新闻关注 新闻关注 336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01-0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 我的 疼痛 和 难受 是真实存在的 ”, 心理疾病躯体化 让多少人在医院“ 乱窜 ”

  凌晨3点,尤馨 像往常一样,忙完手头工作准备躺下睡觉,突然间她感到脑袋嗡嗡作响,“ 好像高压锅快要爆炸似的,非常可怕。”尤馨 强撑着坐起来拨打了 120,可被拉去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后,医生却告诉她身体一切正常。

   那晚之后,尤馨常常感到 耳鸣、头痛,颈部 和 手臂 也开始不舒服。她反反复复跑了很多趟医院 检查身体,前前后后花了 两千多元钱,却始终查不出病因。

  “ 可是我的 疼痛 和 难受 是真实存在的。”尤馨很纳闷。

    辗转在各项检查之间却找不出病因

  “ 其实是 心理疾病躯体化了 ” 。 24岁 的 范迪 向记者回忆起 高二 那年的经历: 睡梦中,他突然感到 胸闷气短心跳加快,去医院做了许多 检查 都没问题,可回家后他依然感到 头晕恶心、心慌手抖、一睡觉就 惊醒,各项身体检查无异常,医生建议他去 精神卫生科 看看。

  在 精神卫生科,他被确诊为 焦虑症,之前 身体 出现的各种 问题 都是 焦虑症躯体化 的表现。

  北京 回龙观医院 中西医结合科 病区主任、副主任医师吕梦涵 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躯体化 是指 心理问题 或者被阻抑的 心理冲突 以 躯体症状 或 躯体反应 的形式表现出来。 通俗讲,就是一个人本来有 情绪问题 或者 心理障碍,却并未以 心理症状 表现出来,而是转换为各种 躯体症状,是 身体 对于 心理 压力的一种反应。此类患者通常可以 真切地 感受到身体上的 不适,却难以 检测 出实际的 器质性 问题。

  吕梦涵 提到,躯体化 通常会表现为 胃肠道不适、异常的 皮肤感觉、呼吸不畅、全身多处 疼痛、自主神经 功能紊乱 等。引发 躯体化症状 的原因有很多,比如 童年创伤、家庭变故、疾病经历、人际关系、社会环境 甚至是自身对于健康状况的 过度关注,都有可能 引发 并 维持躯体化症状。

  为什么 心理问题 会转化为 躯体化症状?  吕梦涵 解释说,首先,心理问题 通常会导致 食欲、睡眠 质量下降,免疫力 变差;  其次,情绪 或 心理问题 往往会让患者感觉 更敏感 或 无限放大 某些感官上的 不适;  另外,从 心理动机 来解释,不善于表达的人也需要某种方式 发泄内心 的情绪,躯体化 便成为一种 转化渠道。

  吕梦涵 说:“ 中国的 社会文化 整体偏向 含蓄内敛,很多人并 不善于 情感表达。加上国内目前对于 情绪 以及 心理健康 知识的普及程度不够,人们往往不会特别在意自己的 情绪 或 心理变化,因此中国人的 躯体化症状 比例会较高。”

   《 2022年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 的数据显示,我国 患抑郁症人数 为 9500 万;每年约有 28 万人 自杀,其中 40% 患有 抑郁症。“ 心理问题 的早筛早诊非常重要。” 吕梦涵 说,躯体化症状 的出现就像是 身体的 报警器报警,以躯体方面的不适来传达 心理上 的矛盾和冲突。虽然 躯体化症状 总是与 抑郁症、焦虑症 等心理与精神疾病 结伴而行,但 躯体化症状 是一种很常见的 现象,出现 躯体化症状 并不代表患上了 心理疾病,患者完全可以在出现症状 早期 及时筛查、治疗,以免恶化。

   如果躯体不适症状持续 1 个月 以上,影响到了学习、生活、工作和人际交往,但身体各项检查无法 查明病情,吕梦涵 建议可前往 精神卫生科 或 精神专科医院 就诊咨询。

  “ 你控制住自己,不要乱想就行了 ”

    北京大学 第六医院 黄悦勤教授团队 在 2019年 发表的 《 中国抑郁障碍患病率及卫生服务利用的流行病学现况研究 》 提到,“ 在过去 12个月 被诊断为 抑郁障碍 的患者中,同期仅有 9.5% 的患者曾接受卫生服务机构 治疗,仅有 0.5% 的患者得到 充分治疗 ”。近年来,我国 抑郁障碍患者 社会功能受损明显,但 卫生服务利用率 却很低,患者很少获得 充分治疗。

    为什么 躯体化症状 如此普遍,但 就诊率 却这么低?

  “ 很多人会因 病耻感 而将 精神科门诊 作为逼不得已的最后一步。”  吕梦涵 根据以往接诊经验说,公众对于 精神科门诊 依然存在诸多偏见。拿 儿童抑郁症、焦虑症 来说,当孩子出现 躯体化症状 时,许多家长不能接受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 患心理疾病 的可能,他们宁愿相信是孩子的 身体 出现了问题,反复带孩子去各大医院挂号 检查,尝试各种办法无果,最后才愿意来 精神科。

  去年夏天,放假在家的大学生 王槟 常常感觉 口干舌燥、食不下咽,她很担心是 食管 出了问题,可去医院做了 胃镜、肠镜 等检查均显示正常。王槟 上网搜索,怀疑自己得了 焦虑症,可 姥姥 却根本无法理解她,认为她在无理取闹、没事找事,每天想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你控制住自己,不要乱想就行了。”  姥姥 这番看似安慰的话让她更加难过,她只能在心理类软件上花钱找人倾诉。

    吕梦涵 说:“‘ 躯体化 ’的患者感受到的身体不适是 切实 存在的, 并非伪装或是矫情,这时家人或朋友的鼓励、关心与支持对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尤馨 在出现 躯体化症状 后一直想找时间去 精神科门诊 看病,但妈妈却告诉她,可以偷偷去看,绝不能让领导同事知道,否则可能会被歧视、被边缘化。尤馨 听后不以为意,一次,她向领导和同事讲述了自己的 躯体化症状,并坦言可能 心理 出现了问题,领导却告诉她,“ 心理有问题的人大概是因为 太敏感脆弱,不够坚强。” 同事也说:“ 你看起来这么阳光,怎么会有心理问题? ”

  “ 心理强大就不会得 心理疾病 吗?  难道作为一个积极乐观的人,心理就不会出问题吗?” 尤馨 问道。

    杀不死的“ 黑狗 ”

  30岁 的 林木子 是一名设计师,今年是她确诊 患抑郁症 的 第三年。在此之前,她从未想过自己会得这么严重的病。在朋友眼中,她外向有趣、喜欢交际,身边总是欢声笑语不断。

   可在一次外出时,她突然感到 呼吸困难,控制不住地 掉眼泪,有经验的朋友劝她去 精神科门诊 看看。在门诊,她被确诊为 抑郁症、焦虑症、注意缺陷 与 多动障碍。

  最严重的时候,她时常感到 呼吸困难,身体 抽筋痉挛,频繁 打嗝嗳气,有时 连眼睛都睁不开,无法下床行动,生活不能自理。“ 只是单纯活着就感觉很累了。”  医生给她开了一种 强效安眠药,吃过之后倒头 就睡,林木子将这种感觉形容为“ 短暂逃离地球 ”。

  林木子 说:“ 那时只要醒着就很 痛苦,感觉很绝望,连感知美好的能力都丧失了。”

   一开始,林木子 觉得最多 半年一年 就会好起来。在生病初期,她总是询问医生什么时候会好,可 3年 过去了,林木子 的病还在反复发作,“ 状态好的时候,可以稳定 3 周; 不好的时候,每天都很难受 ”。

  《 2022年 国民抑郁症蓝皮书 》 数据显示,抑郁症 患者经治疗后,大部分都可临床 治愈,但容易 复发,抑郁症复发率 高达 72%。林木子 形容自己的心里好像住进了一条“ 黑狗 ”,“ 时不时跑出来咬我,我用尽各种手段都杀不死它,只能用药物或各种手段把它困住,与它共存 ”。

  范迪 的 躯体化症状 同样会反复出现。2023年年初,他突然感到 疼痛 从髋关节蔓延到全身,肉跳,浑身乏力,他开始怀疑自己得了 渐冻症。

  “ 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抱着手机东查西找,动不动就往医院跑,精神高度紧绷,感觉活着好累,甚至一度有过轻生的念头。”范迪 说,“ 因为有过 焦虑症 的病史,我也清楚自己是 强迫性思维 在作祟,可能在钻牛角尖,但我控制不住自己,唯一的念头就想把身体的病症查清楚。 ”

  “ 当时自己在心里给自己确诊了 渐冻症,每天都很 焦虑,浑浑噩噩的。” 后来,范迪 的身体实在撑不住倒下了,家人把他送进 精神卫生科 做了一系列身体 检查 与 心理检查,最终确诊为 重度抑郁、中度焦虑 和 中度躯体化。

  服用了 精神类药物 后,范迪 的病情明显好转,可因为反复无常的病情,他前前后后折腾了 4个月 没有去上班。

  回忆起自己生病的过程,王槟 说:“ 躯体化症状 会 反噬神经,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在操控着你的 大脑 一直想那件事,很绝望,希望有人能将它抽离掉,连带着那些不好的 想法 和 躯体症状 一起清除掉,可似乎只能自救。”

  “ 活着就是一件很好的事 ”

  林木子 的朋友在她生病时给了她许多鼓励和安慰。“ 他们经常过来找我,哪怕是陪我吃一顿午饭、看一集电视剧,或者是拉我出去喝一杯咖啡,没有人问我为什么会生病,没有人对我讲大道理,也没有特别安慰我,让我觉得很轻松。”

   王槟 认为,“ 思维 和 意识 都很神奇,不要小看想法的力量,用好的想法 带动 身体慢慢变好。”

  去看 心理咨询师 时,林木子 尝试过许多方法让自己更舒服一些。有时她会 戴顶帽子,或是 披着一条毯子 把自己包裹起来; 有时她会带上自己熟悉的 玩偶;有时她会带些 棒棒糖 给 心理咨询师。

  有一次,跟 林木子 一起确诊的朋友想要结束自己 生命,林木子 发现后,把朋友送去医院治疗。“ 虽然我们都生病了,但是我希望我们好好活下去。” 她告诉记者。

  在与“ 黑狗 ”共存的过程中,林木子 学会了 直面内心的 恐惧。“ 去找专业的医生,要相信科学的力量。一次找不到合适的医生就找第二次、第三次。生病以来我换了 七八个 医生,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失望灰心,总会好的 ”。

  当被问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强烈的念头时,林木子说:“ 因为活着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想活着。”

  吕梦涵 认为面对 心理疾病 及 心理疾病的躯体化症状 时,一方面需要早筛早诊;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各部门协力做好更多、更广泛的科普,让大家了解更多心理健康的知识。

   “ 可以对 儿童、青少年 做一些有针对性的 心理健康 科普。在科普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醒大家发现 情绪不对 及时去医院做筛查,更要将重点放在 确诊后 如何做、家人朋友应当如何做、康复后如何避免复发上。”  吕梦涵 说。

  (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 尤馨、范迪、王槟、林木子 均为化名)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