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 3471 人阅读 | 5 人回复 | 2019-05-18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佛学广泛而复杂,任何人面对它时都必须慎之又慎,切勿只是根据自己对局部的一知半解便轻下断言。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只是见其所愿见者——或曰想见其所愿见者,而将与其现实模型不相符者过滤掉。
因此谈到佛教研究,我们必须保持警觉,以避开“文化盲点”的危险,并且避免由这种臆断导致的误解,
如其所说,则所谓宗教就有如下维度:(一)实用性和仪式性,(二)经验性和情感性,(三)叙述性和神话性,(四)教条化和哲学性,(五)伦理性和律法性,(六)社会性和组织性,以及(七)物质性。
佛教伦理的核心就是所谓的“不害”原则,它表明了对生命的尊重,这一点正是佛教声名远播的原因。
怀特海将宗教定义为“人在孤独中的所作所为
时下各国都有各自的教会组织,唯佛教从未有过独一无二的首脑,也从未有过中央机构
其中四个最为重要的事件即降生、证悟得道、法轮初转以及涅槃圆寂。
他开始明白最有成效的途径应该是这些极端方法的“中道”。因此最恰当的生活方式须是中庸的:既不禁欲,也不纵欲。
初次说法的内容记载入经文之中,被称作《转法轮经》。
于是佛陀最后说道:“一切诸法悉无常,自到解脱处。”佛陀这时凝神止息入静,施施然历经禅那诸境便入最后涅槃。
暗示生命像河水一样不断流动。所有生物都只是这个轮回运动的一个环节,周而复始直至获得涅槃。
地球远非众星环绕的宇宙中心,人类也不是这个舞台上的唯一演员。再说时间也不是线性的,而是周而复始的:历史并无总体方向或者明确目的,任何事件的相同模式也会无数次地再现。
举例来说,人的一生其实只相当于底层诸天众神的一天而已。
所谓行就是指思的产生和思对所作所为产生影响时所形成的性格特点以及性情气质。
业并不精确判断何事将会发生,以及对所发生的一切人当如何应对。任何个体都可以自由地抵制前定条件和自由地创建新的行为模式:这的确是成为佛教徒的关键。
功德只是善行的副产品。为了获得功德而行善其实只是自私的行为,并不能因此获取功德。
解脱苦难的方法并非投胎转世(轮回)——只有涅槃才是最后的解脱之途。
举报
回答|共 5 个
kikio 发表于 2019-5-18 20:00:22| 字数 1,296 | 显示全部楼层
众所周知,佛教高度评价道德生活;故此,道德生活成为一个前提。
佛学中所谓“智”是指对生存境况的一种深刻而哲理性的认知。它要求对事物本质有深思熟虑之后的洞察。它是一种真知,或曰对真理的直接感悟。
许多接触过佛教的人都认为对人生境况的这种判断相当悲观。佛陀对此回答道,其教义既不悲观也不乐观,而是实事求是,只不过是以客观态度反映事实。
集谛说表明欲求或渴望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其一是渴望感官愉悦,所采取的形式往往是通过五官感觉诸如味、触、香、色、声的获得来寻求满足。其次则是求生欲,指的是一种深刻的求生和求得存在的本能,这种意志可以驱使我们去追求新生活和新体验。欲求的第三种表现形式并不是想占有而是意图毁灭。
既然欲求只能引起欲求,轮回之轮也就转了又转,众生一次次轮回转生。
换言之,任何事物得以存在,必依赖与别样事物(或连串事物)的关联。
由此可见,佛家宇宙观念的基本特征是周而复始的变化:以心理层面而言,是欲求与满足之间无穷无尽的过程;在个体生存的层面上,则是生死轮回;到了宇宙的层面,又有星云的创造和毁灭。
灭谛宣称,欲求一旦清除,苦难必将终止,涅槃亦可获得。
事实上熄灭的是导致轮回转生的三股邪火:贪、瞋、痴。
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之中,很少有人会停下来想想如何过一种充实的生活。
因此八正道是自我转变的途径:通过智慧、情感以及道德上的塑造,凡人皆可由一个自私而鼠目寸光的个体,向完善圆满的方向发展。
最严重的分歧则出现在佛陀死后大约一个世纪,其中一派后来被称作“长老部”(亦称“上座部”),另一派则为“大众部”。
在向众生奉献爱心并服务众生方面,菩提萨埵相当于基督,如此说来,佛陀则相当于上天的父神,仁慈而超然,像慈父关心子女的福祉一样,并不在世间居住却同样在天国中关注人事。
“佛学新论”的产生,认为佛陀有“三身”或以三维方式存在:应身、法身、报身。
事物本身并无区别,因为事物的本质都只是“空”;所谓区别只存在于我们对事物的观念里面。
在印度本土建立过很多佛学院,例如7至12世纪时非常兴盛的那烂陀寺(今巴特那城附近)。
此后若再论及佛教的两个主要流派,则分别指大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在某些问题上,佛教、儒教似乎格格不入。儒教视家庭为社会基础,而佛教则诱使人们出家并弃尘绝世,致使某些教派时至今日仍被人当做异端邪说。
儒教将超自然事物置于次等地位,也就没有能够回答许多中国人感到好奇的问题。佛教似乎对这些问题都作了回答,尤其是有关死亡和死后生活的问题。
于是许多中国人把儒教当做此生的权威指导,而为了来生则转向佛教。
所谓圣人,其实就是通晓此中奥妙的人,他知道如何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因而可以在生活环境的不断变易之中左右逢源。
佛家修习禅定的目的似乎也跟道家圣人的目的相通,都是想寻求内心世界的宁静,
时至今日,日莲正宗及其旁支“国际创价学会”数以百万计的信徒都把唱诵“南无妙法莲华经”当做他们每天必修的部分功课。
“禅”音译自梵语“dhyāna”(巴利文jhāna),意为冥想。
那种内心火花的闪现——称之为顿悟——经常在尘世活动中出现,此时大脑平静放松,并不强求学理以及智慧方面的解析。
kikio 发表于 2019-5-18 20:00:44| 字数 1,535 | 显示全部楼层
时时刻刻提醒人们留意禅定和明心见性之间的密切联系。
其目的在于“聚精会神”,从而可以集中精神而不是心神涣散。
此式可使坐禅者的呼吸深慢细长,久之便感到心旷神怡却又神思敏捷。修习禅定者可以任何姿势开始,但不可太过舒适,否则便容易入睡。
设置这一物体的目的就是使之占据整个心灵,一直到主客体的区别意识彼此消融在意识的统一境界之中。
他指出,与其穷尽毕生精力研习如何做到履水如地,不如雇请一位船夫!
研究表明,此时大脑出现较多阿尔法波,意味着一种松弛的创造性状态。
这种禅定的目的就是直面死亡,与此同时又可以认识到好好利用通过轮回转生才获得的宝贵机会是多么重要。
佛陀辞别师门的理由是,他逐渐认识到进入这样的禅定状态,无论多么喜乐安详,也只是一时之欢,并非解脱苦难的永久之途。
这种反思会逐渐蔓延至全身,智力如外科医生的手术刀,将身体各个部分及其功能一一分解,从而使修习者逐渐认识到肉身不过是皮肉骨头、神经纤维、结缔组织的临时组合,绝不是什么值得人们如此迷恋的宝贵东西。
有过这种经验的人都会知道,这就如同千钧重负一朝放下:自我的喧嚣纷扰及其虚荣、妄见、幻觉、欲念、失望全都静下来。这种结果并非某种斯多葛式的忍受顺从,因为情感并没有受到丝毫压抑,而是得到了解脱,不再受制于自我那种扭曲了的惯性牵引。他人开始更加全面地进入自己的情感领域,随着一连串自私自利的欲念和踌躇自得减退并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深刻而持久的平和感和满足感。
通过端正人生态度,比如鼓励善行,运用止寂之法,最终得以培养出对他人的深刻道德关怀。
佛家的金科玉律就是这样的:“众生平等,趋利避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按照这条规则办事,就可以取得至善。
(须记住佛陀发现了“法”而不是创造了“法”)。生命的每一方面都受到法的辖制,自然法支配着日升月落、四季交替、星移斗转。
事实上所谓戒条简单而言也就是一张清单,上面罗列着有德之人决不会做的事情。
所谓五戒即:(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婬,(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佛教也认为每一个生命作为具体的存在(此时此刻作为张三李四的存在)都有始终。
女性主义作家早就注意到了传统社会的父权主义本质以及几个世纪以来对女性进行的习惯性的压制与束缚
面对由此产生的痛苦和恼恨,日本社会从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发掘出了一种独特的仪典(“水子供养”)来纪念流产的胎儿。
若是一位国王有义务公平治国,那么可以认为其臣民有“权利”要求公平待遇。泛言之,若任何人都有义务不杀生,则一切众生都享有了生存的权利;若任何人都有义务不偷盗,则所有人都享有权利使自己的财产不被无理剥夺。
佛教知识的传播有三条主要渠道:西方学者的辛勤介绍;哲学家、知识分子、作家以及艺术家的著作;还有就是亚洲移民,他们带着各派教义前往美洲和欧洲。
首届世界宗教大会于1893年在芝加哥举行,旨在让世界上不同信仰的代表人物共聚一堂,探索彼此的共同基础。
德国哲学家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是第一位对佛教产生兴趣的主要西方思想家。
但任何单本著作都不如罗伯特·M.佩尔西格的《禅和摩托车保养艺术》(1974)来得有名——尽管它更关注的是西方哲学而不是禅。
其中最早传入也最流行的是“净土宗”,它于1988年在火奴鲁鲁创建。
其教义认为任何人都可以心想事成,只要心态积极,经常诵念“南无妙法莲华经”(向《妙法莲华经》的真法致敬)。
佛教似乎与现代宇宙哲学暗合而非相抵触。
这就使得一个佛教徒可以很容易地生活在多元化的生活环境之中,把与世俗价值的冲突减到最少。
禅定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它可以提供一些实用方法以减轻压力和缓解一些身心问题。
佛教带来的是复杂的心理学、禅定技巧、深刻的形而上学以及受到广泛赞扬的伦理准则。
green5 发表于 2019-5-19 12:39:47| 字数 61 | 显示全部楼层
wx_VU72yj11 发表于 2019-6-4 14:04:32| 字数 112 | 显示全部楼层
green5 发表于 2019-5-19 12:39 呵呵,来了个佛教的热心传播者。我对佛教和基督教都感兴趣,不过主要是为了研究,不是自己要实践它。曾经很 ...
不做白日梦 发表于 2019-8-21 08:18:33| 字数 2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kikio
发表主题 237
555 4 天前
撒腿跑的橙子 5 天前
莫萨杰 前天 22:35
蓝莓糖 3 天前
守一只蘑菇 4 天前
岁月静好 4 天前
木火通明 6 天前
守一只蘑菇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