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谈些主义 多做些民族复兴 世界的大唐帝国

新闻关注 新闻关注 189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09-1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v2-bb98fccdfa311029b74d60f2f1714b99_1440w.png




       如何理解 唐朝 的世界性

       笔者认为,唐朝 广阔的疆土,使它在战略上必须 重视 民族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不仅要建立防守反击的边界体系,还要以综合国力参与境外角逐,甚至争夺亚洲霸主地位。作为当时的一个“ 超级大国 ”,唐朝非常注意中外交流,密切国与国之间的联系。除与中亚的 康国、安国、石国、曹国 等维持朝贡关系外,新罗使节 到 唐长安 89 次,阿拉伯 大食使节 进入长安约有 39 次,拂菻 ( 拜占庭 ) 使节有 7 次,师子国 ( 斯里兰卡 ) 使节有 3 次,日本遣唐使 有 14 次,林邑 24 次,真腊 11 次,至于史书记载 次数不详 的 朝鲜 ( 高丽、百济 )、婆罗门 ( 印度 )、泥婆罗 ( 尼泊尔 )、骠国 ( 缅甸 )、波斯 以及 西亚、北非诸国,遣使 来朝也非常 普遍,因此唐人的视野比之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开阔。

        唐朝 法令 规定:“ 凡蕃客至,鸿胪 讯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衣服以闻 ”,并要求外国使者说明道路远近、国王姓名等。对外国使节的往来迎送也有明确规定 :“ 诸蕃使往来道路,公私不得养雇本蕃人及畜同色奴婢,亦不得充传马子及援夫等 ”,不允许唐朝 地方政府 和 私人 雇用外国使臣携带的随从以及侍候奴婢,这样既保证外国使节的旅途往来人力,又防止向外国泄露唐境内重要情况。

        唐政府 也频繁地派出使臣出访周边各国,并划拨政府专项费用给予支持。武后 圣历三年 ( 700 ) 诏令 :“ 东至 高丽国,南至 真腊国,西至 波斯吐蕃 及 坚昆都督府,北至 契丹、突厥、靺鞨,并为入蕃,以外为绝域,其使应给料,各依式。 ” 开元 四年 ( 716 ),唐朝廷 又规定 :“ 靺鞨、新罗、吐蕃 先无里数,每遣使 给赐,宜准七千里以上给付也。 ” 唐朝出使 北天竺 ( 印度北部 ) 的 王玄策,出使日本的 郭务悰,出使 吐蕃 的 李道宗 等,都是著名的 外交家。

       唐长安 设有外交机构 鸿胪寺 和专门接待外国宾客的 礼宾院,不仅负责一切接待事宜,而且在使节入唐后负责资粮供给。《 唐会要 》 卷一〇〇 记载证 圣元年 ( 695 ) 敕令 :“ 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 等国使宜给 六个月 粮。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 五个月 粮。林邑国使,给 三个月 北朝时期 东罗马金币,1973 年 吐鲁番 阿斯塔那墓地 191 号 唐墓 出土粮。” 对西南海路来访的使节,唐朝还供给 海程粮。正是这种大国优惠政策,使唐朝出现了“ 万国来朝 ”的盛况,远交近访频繁不断。

       唐朝 的世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允许参政做官

       唐王朝 从 中央政府 到 地方州县,都有 外国人 或 异族人 担任官职,如京畿道委任的 715 人次 刺史中,异族有 76 人次,占十分之一强,尚不包括 早已同化者。安国人 安附国 其 父 朏汗 曾任 维州刺史、左武卫将军,后迁升为右监门卫大将军,封定襄郡公。安附国 本人为左领军府左郎将,后授上柱国,封驺虞县开国男。他的两个儿子分任右钤卫将军和鲁州刺史,一家三代在唐朝做官。康国商人康谦在唐玄宗时被授予安南都护,后又为试鸿胪卿,专知山南东路驿。高丽人高仙芝在唐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武威太守、河西节度使,为唐开拓西域立过大功。另一高丽人王毛仲,也官至辅国大将军、左武卫大将军,进封霍国公,曾是唐玄宗时皇家禁军的首领。日本的阿倍仲麻吕留居中国 50年,改汉名为晁衡,曾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镇南节度使、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等职。龟兹人白孝德,因累立战功,官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鄜坊邠宁节度使,历检校刑部尚书,封昌化郡公。波斯人后代李元谅曾为华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潼关防御、镇国军节度使,检校工部尚书。越南人姜公辅,在唐德宗时担任翰林学士,曾一度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官居宰相。新罗人金允夫、金立之等也都在长安宿卫任官,金云卿曾任兖州司马、淄州长史等。唐朝大胆起用外族和外国人入仕任官,采取“兼容并包”的用人政策,无疑是其国际性眼光的表现。

       |  重用藩将统军

      唐朝 前期开疆拓土和后期平叛定难,大都通过提拔与重用各民族“ 蕃将 ”。《 新唐书 · 诸夷蕃将传 》 列入许多著名人物,出土的“ 蕃将 ”墓志也很多,如 阿史那社尔、阿史那忠、执失思力、哥舒翰、白元光 等为 突厥人,契苾何力、契苾明、仆固怀恩、浑瑊、李光进、李光颜等为 铁勒人,泉男生、泉献诚、王毛仲、高仙芝、王思礼、李正己及其子孙李纳、李师古、李师道等为 高丽人,黑齿常之为 百济人,突地稽、李谨行、李多祚、李怀光等为 靺鞨人,论弓仁、论惟贞祖孙为 吐蕃人,尉迟胜、尉迟敬穗、尉迟青、尉迟伏阇信等为 于阗人。来自昭武九姓诸国的更多,如安金藏、安禄山、史思明、康日知、李抱玉、李抱真、白孝德、何进滔、何弘敬等。此外,还有出身党项、沙陀、契丹等民族的蕃将。这些在唐朝任职的武将,有的入朝听命中央调遣,有的为边疆都督、都护或节度使,担任一方军事长官。唐玄宗时以外族将领32人代替汉将,更是将他们作为支撑帝国大厦的重要柱石,肩负着内护京师、外备征御的重任。东突厥汗国的阿史那社尔等,铁勒的薛咄摩支等,契丹的李楷固等,百济的沙吒忠义等,都担任过朝廷禁军高级将领,连西域诸国和新罗、渤海等入侍质子也都配授禁军诸卫郎将。如蕃王子弟婆罗门(北印度)翟昙金刚、龟兹王子白孝顺,吐火罗(今阿富汗)王那都利第仆罗、于阗王尉迟胜等都在长安朝廷留充侍卫,官至大将军等。许多蕃将及其后裔被唐王朝“处之环卫,委以腹心”,不仅赐姓封王,赐婚尚主,而且陪葬帝陵,官爵世袭。唐代的军事活动,动员了很多外来民族的“ 降户 ”或“ 归化人 ”,在蕃将率领下防守反击,这是唐朝“ 羁縻 ”政策为其国际战略服务的特征。

       |   法律地位平等

      按《 唐六典 》 记载,盛唐时有 70 多个国家与唐王朝经常往来,外国人 在唐朝居住者众多,难免有违法犯罪现象。唐朝对外国侨民在中国领土上所发生的法律纠纷,有专门的法律规定:“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 ”《 唐律疏议 》 解释,化外人,即谓“ 蕃夷之国,别立君长者,各有风俗,制法不同。其有同类自相犯者,须问本国之制,依其俗法断之。异类相犯者,若高丽之与百济相犯之类,皆以国家法律,论定刑名 ”。这就明确表明,凡是外国人,同一国家 侨民之间 的案件,唐朝政府尊重当事人所在国的法律制度和风俗习惯,根据他们的俗法断案,享有一定的 自治权;而对于来自不同国家的侨民在唐境内发生的纠纷案件,则按唐朝法律断案,在法律地位上与 汉人 完全平等,没有特别的治外法权。这种 涉外立法,分别体现了当代立法的属人主义和属地主义的原则,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保护通商贸易

      贞观 元年(627),唐朝 开放 关禁:“ 使公私往来,道路无壅,彩宝交易,中外匪殊。”贞观 四年,西域各国派遣商使入唐,由于“ 听其商贾往来,与边民交市 ”,此后,沿丝绸之路而来的西域、波斯、大食等国商旅源源不断进入河西与长安,海上商船也长久不息地到达中国。唐王朝对通商贸易非常重视,采取措施保护利用,不仅在西域驻扎军队保护商旅安全,而且收取较低的商税。开元 七年(719),唐朝规定:“ 诏焉耆、龟兹、疏勒、于阗征西域贾,各食其征;由北道者轮台征之 ”。这是指关税,而商税一般为 2%—3%,可能实行每千文征收过税二十、住税三十的制度。S.1344 号《 唐户部格残卷 》 记载垂拱元年 ( 685 ) 敕:“ 诸蕃商胡,若有驰逐,任于内地兴易。”开元 二十五年,又在 《 关市令 》 中规定各国蕃客往来中国,根据其装重,在第一道入关口检查后,其余关口再不必重复检查。至于外国商人在边境互市,要由互市官司检验,交易时官司要先与外商核定物价,检查商品,然后交易。中唐时期,唐政府对海上贸易也采取轻税保护政策,太和 八年(834),唐文宗 下诏对“ 南海舶 ”,“ 接以恩仁,使其感悦 ”,“ 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观察节度使常加存问,除舶脚、收市、进奏外,任其往来流通,自为交易,不得重加率税 ”。大批 外国商人 经由陆路海道来到长安、洛阳、广州、泉州、扬州等地,运来香料、药材 和 珠宝,带走 丝绸、陶瓷 等物品。刘展 反叛,入扬州大肆抢掠,“杀 商胡波斯数千人”,可知胡商聚市人数不少。

       在 长安 的许多胡商以经商致富而闻名,如敦煌文书记载 : “ 长安县人史婆陀家兴贩,资财巨富,身有勋官骁骑尉,其园池屋宇、衣服器玩、家僮侍妾比侯王。”史婆陀就是世居长安的粟特人。正因为唐王朝对外商持优惠政策加以保护,有时甚至给予特殊照顾,鼓励交易,每年冬季都要给“ 蕃客 ”供应三个月 柴炭取暖,所以胡商乐不思蜀,“ 安居不欲归 ”。长安 有胡商以十万贯买武则天青泥珠,有商胡以一千万买宝骨,西市成为外商的聚居区,他们不仅有自己的店肆铺邸,还举质取利放高利贷。唐文宗时曾责令汉人偿还“ 蕃客本钱 ”,不得停滞交易,使外商遭受损失,“ 方务抚安,须除旧弊,免令受屈 ”。对于外商的遗产处理,唐廷也是尽力保护,按规定外商死后,官府照管其资产;如满三月无妻子诣官府认领,则没入官库。这都说明唐政府对来华贸易的外商是采取一些保护性措施的。当时除不得在边境诸州进行冶炼钢铁,开采矿业以及弓箭兵器等贸易外,其余物资都可以通过正常贸易进出口。但为了防止外商走私关塞偷渡,扰乱国际贸易秩序,杜绝利用秘密婚姻等不正当手段进行贸易,朝廷于开元二十五年、建中元年和开成元年多次诏令:诸丝绫罗锦、珍珠、银铜铁与奴婢买卖等,“ 不得与诸蕃互市,又准令式,中国人不合私与外国人交通买卖婚娶往来,又举取蕃客钱以产业奴婢为质者,重请禁之 ”。但政府的禁令只是防范走私,并不阻止中外贸易。

        |   允许通婚联姻

       异国 或 异族 通婚是打破“ 华夷之辨 ”的一个重要表现。贞观 二年(628)六月,唐廷敕令 :“ 诸蕃使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妾者,并不得将还蕃 。 ” 唐律令 格式中 也有类似规定 :“ 诸蕃人所娶得汉妇女为妻妾,并不得将还蕃内。 ” 这仅仅是指 外族男子 不能将 汉族妻妾 带走,并不禁止 外族 与 汉族 的通婚,相反,唐律允许外国人入朝常住者,娶妻妾共为 婚姻。从出土的唐代墓志可以看出,昭武 九姓粟特人安氏、曹氏、何氏、石氏、康氏等与汉族刘氏、韩氏、高氏、罗氏等异族联姻非常普遍。特别是散居内地者更容易胡汉联姻,如从河西走廊到关洛、太原等地区分布着一连串的粟特移民聚落,长安、蓝田、户县、周至等京畿地区胡汉杂居,通婚嫁娶自属常理。虽然唐朝律令中严格限制偷渡入境者私自与境内妇女结婚,但境外诸族内迁则可以结婚联姻同化。至于胡汉联姻之外的异族通婚,更是比比皆是,如突厥、粟特、契丹、沙陀等,一直到唐末之后,沙陀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君主的后妃仍有一些出自安氏、米氏、何氏、曹氏等。《 资治通鉴 》卷二三二记载唐德宗贞元三年(787)时,“ 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安居不欲归 ”。为了减轻政府供给负担,朝廷下令将检括的四千多胡人遣返回国,不愿归者则入籍为唐人予以安置,结果无一人归返,全部加入神策禁军。这些人事实上已变为长安居民的一部分,其胡汉联姻已不止一代。即使建中元年 (780)唐朝曾一度禁止中原汉人与域外人通婚,但也是针对当时京城侨民通婚过多、仰靠政府供给衣食过重而采取的权宜之计。所以,向达先生说 :“ 有唐一代对于汉女之适异族,律并无禁。”《 东城老父传 》记载元和年间“ 北胡与京师杂处,娶妻生子,长安少年皆有胡心矣 ”。据史书统计,唐高祖 19 女 中有 7 位 嫁给胡族,太宗 21 女 中有 8 位 尚异族驸马,玄宗 30 女 中有 5 位 嫁给胡族大臣。大臣中如裴行俭、张说、唐俭、于休烈、史孝章等人皆是胡汉联姻。还有许多“ 杂胡 ”通婚于汉人的事例,如武周时游击将军孙阿贵夫人竹须摩提,乃印度女子等等。

        |   衣食住行混杂

       唐人大规模穿戴外国异族服饰,并成为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这是其他朝代比较少见的现象。刘肃《 大唐新语 》卷十记载 :“ 武德、贞观之代,宫人骑马者,依《 周礼 》旧仪多着羃罗,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施裙,到颈为浅露。”高宗显庆年间虽下诏禁用帷帽,“ 神龙之末,羃罗始绝 ”,但“ 开元初,宫人马上始着胡帽,靓妆露面,士庶咸效之。天宝中,士流之妻,或衣丈夫服,靴衫鞭帽,内外一贯矣 ”。京城长安里“ 胡着汉帽,汉着胡帽 ”,非常普遍,胡汉风俗融会的结果竟使司法参军无法捕捉“ 胡贼 ”。所以史书称开元以来“ 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 ”,当时从贵族到士庶皆以穿胡服为时尚,来自波斯、印度妇女的步摇、巾帔等佩饰也流行一时。中唐以后,长安又流行“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唐人还仿效过吐蕃赭面、堆髻的“ 时世妆 ”:“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可以说,唐长安是一个兼容外来服饰文化的中心。

       至于“ 胡食 ”,在长安也比比皆是。东市和长兴坊有专门的毕罗店,日本僧人圆仁 《 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 中记载长安:“ 开成 六年正月六日,立春,命赐胡饼寺粥。时行胡饼,俗家皆然。” 白居易 的 《 寄胡饼与杨万州 》 更是众口传知 :“ 胡麻饼样学京师,面脆油香新出炉。” 长安里坊“ 酒家胡 ”开设的酒店颇有特色,“ 胡姬 ”更是有名。

        唐人住宅内,从王珙家西域、波斯传来的“ 自雨亭子 ”,以及玄宗宫内的自雨亭凉殿,都与 《 旧唐书 · 拂菻国传 》 里记载的一样:“ 盛暑之节,人厌嚣热,乃引水潜流,上遍于屋宇 ”。

        街衢上女子骑马是一般民众都能够见到的景致,连贵族妇女亦挥鞭走马。近年来,西安地区考古出土胡装女子骑马俑和胡人三彩俑等文物不胜枚举,正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 胡化 ”状况。

        |   允许外国僧侣传教

        唐朝对宗教传播并不严厉限制,外国诸宗教的僧侣都可以进入唐境,特别是对佛教僧侣开放最大。唐高祖武德九年(626),中天竺 高僧波罗颇迦罗密多罗,到长安大兴善寺译经传法。高宗时,天竺僧人慧智父子世居长安慈恩寺传经。开元四年(716),中天竺僧人善无畏携带梵本经从吐蕃来到长安,开元七年(719)南天竺僧人金刚智也携弟子北天竺人不空(智藏)由海道经广州、洛阳到达长安,此三人前后寓居长安达四五十年之久,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号称“开元三大士”。众多外国高僧汇集长安,翻译佛典,传播佛法,如唐中宗时义净在长安大荐 福寺设翻经院,参加译经的有吐火罗沙门达摩来磨,中印度沙门拔弩,罽宾沙门达磨难陀,东印度居士伊舍罗、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等。据佛教史书记载,唐代外国僧侣来华非常普遍,有些只知僧名不知国籍。

        仅次于 佛教 的是史称“ 三夷教 ”的 祆教、景教、摩尼教,唐朝 对这三个外来宗教僧侣,早期颇为宽容优待,故三教一度在长安等地广为流行。贞观五年(631),“ 有传法穆护何禄将祆教诣阙闻奏,敕令长安崇化坊立祆寺,号大秦寺,又名波斯寺 ”。同年,唐太宗还允许大秦国景教上德阿罗本携带经典入长安传教,贞观十二年下诏于义宁坊造大秦寺一所,度僧 21人。武后延载元年(694),摩尼教高僧波斯人拂多诞持《二宗经》到达两京,进行宣教传经。据林悟殊考证,长安有 6所祆祠供西域移民作为宗教活动场所,而景教高僧更是进入皇宫宣讲,吸引了许多贵族,景僧伊斯甚至成为唐代名将郭子仪的副手。会昌五年(845)灭佛时,“勒大秦穆护祆三千余人还俗,不杂中华之风”。可见“三夷教”人数不是寥寥无几。现在西安碑林所留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用古叙利亚文记载了119个景教僧侣,说明唐代景教在中国内地二百多年的传教历程。撰于唐咸通十五年 (874)的苏谅妻马氏墓志,用波斯婆罗钵文和汉文合刻,记载了波斯祆教徒长安受到的宽容。唐朝还允许摩尼教于 768年在长安及外地建寺传教,统称大云光明寺,其僧大多是粟特人或波斯人,在长安摩尼师的人数也不少。三夷教是西域移民和外国侨民的精神支柱,也是利用宗教联络团结外来人的中心,唐政府允许三教僧侣入华留居传教,正反映了长安国际性都市的性质。

        以上所举仅仅是 唐帝国 世界性表现 最显著的几个方面,但足以说明 唐朝 是当之无愧的 世界中心 国家,特别是 唐长安 不只是单纯的帝国首都,也是东亚的文明中心和国际化都市,从而成为外国人云集聚居的魅力之都。值得骄傲的是,唐帝国之所以能吸引邻近民族和各国人士蜂拥而至,不单是它具有开放性,更重要的是它具有文明世界的优越性,即物质生活的富裕、典章制度的完善、中央朝廷的权威、军事实力的强大、宗教理性的宽容、文学艺术的发达、科学技术的领先,甚至包括服饰发型的新潮。没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的优越性,没有巨大活力的“盛唐气象”,单凭所谓的“开放性”仍不能形成国际化的特性,也不可能吸引和影响周边邻族和东亚诸国。

        诚然,主流之外有支流,清流之外有浊流,大唐帝国对外的政策并非没有局限性。在当时辽阔版图的封建大国中,民族不可能完全平等,尤其是在漠北各族的侵扰、吐蕃贵族的扩张、中亚绿洲诸国的争夺以及内徙胡人的反叛情况下,唐王朝要维持国家的安全稳定也确有不少强硬的措施,再加上唐王朝“以夷制夷”的手段和军将、官吏对异族的防范苛求,都使唐帝国的世界性形象大打折扣。安史之乱以后,唐人对外国异族有一种厌恶和防范情绪,胡人被视为乱华的重要因素,排斥外来文化的倾向随之产生,甚至传统的“ 华夷之分 ”思想又有强烈回潮。但这只是唐朝走向衰落时一部分朝廷官员狭隘保守的错觉,大唐帝国已没有强盛时的世界性形象,但民间社会仍是“ 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元稹《法曲》)。我们也没必要将唐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理想化,只是在世界历史上以及与中国其他朝代相比起来,唐帝国的世界性显得非常宽容和突出,在这种意义上说“ 条条道路通长安 ”反映了 唐朝世界性 的特征。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