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水肿是较深的真皮和皮下组织水肿。它通常是一种急性反应,但有时是慢性肥大细胞介导的反应,由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毒液、饮食、花粉或动物皮屑过敏原引起,也可能是特发性的。血管水肿也可能是一种遗传性或后天性疾病,其特征是补体反应异常。主要症状是肿胀,通常发生在面部、口腔和上呼吸道,可能很严重。诊断依据检查。 诊断主要根据体检。治疗为祛除或回避过敏原及使用H1拮抗剂。
血管性水肿是由于皮下组织血管通透性增加,血管内液体外渗肿胀(通常为局部的)。引起通透性增加的已知介质包括以下:
- 肥大细胞衍生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
- 缓激肽及补体来源的介质
肥大细胞衍生的介质层亦倾向于影响浅表皮下组织,包括真皮表皮交界部。在这些地方,介质引起荨麻疹、皮肤瘙痒,通常伴随肥大细胞介导的血管性水肿。
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通常不发生真皮层,所以没有荨麻疹和瘙痒。
有时引起血管性水肿的机理和病因并不清楚。 一些病因(如钙通道阻滞剂,纤溶药物)未得到证实,有时已知机制的病因(如肌肉松弛剂)被临床忽视了。
血管水肿通常是急性的,但也可以是慢性的(>6周)。
可根据异常的补体功能分为遗传性和获得性 两种。
急性血管性水肿
大于90%的急性血管性水肿病例是肥大细胞介导的。肥大细胞介导的机制包括急性过敏,通常是由IgE介导的反应。IgE介导的血管性水肿通常伴随着急性荨麻疹(皮肤局部风团和红斑)和瘙痒。 可能往往会由同样的过敏原引起(如药物,毒液,食物,或提取的过敏原),导致IgE介导的急性荨麻疹。 直接刺激肥大细胞而不经IgE介导的药物,也能导致急性血管性水肿。包括鸦片类、造影剂、阿司匹林和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抑制剂导致急诊科中高达 30% 的急性血管性水肿病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剂可直接增加缓激肽水平。面部和上呼吸道最容易受到影响。肠道也可能受到影响,常常出现间歇性腹痛和腹胀。不发生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可能发生在ACE抑制剂开始治疗不久或治疗后数年。
慢性血管性水肿
持续6周以上的慢性血管性水肿很难解释,很少由IgE介导。 病因常不明(特发性),有时可因长期摄取某一药物或化学品(如牛奶中的青霉素、某种非处方药、食品中的防腐剂及其他食物添加剂)而引起。少数病例具有遗传性或获得性C1抑制物缺乏。
特发性血管性水肿是没有荨麻疹发生的,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血管性水肿,发病原因不明。
遗传性和获得性血管性水肿
遗传性血管性水肿和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是由C1抑制物缺乏或功能障碍造成的,以补体反应异常为特点的疾病。表现为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症状。
血管性水肿的症状和体征
血管性水肿通常是不对称的,并有轻微疼痛。它通常涉及面部、嘴唇和/或舌头,也可能发生在手背或脚背、生殖器或腹部。上呼吸道水肿可引起呼吸道窘迫,其喘鸣音可被误认为哮喘。可能发生呼吸道的完全阻塞。肠水肿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腹部绞痛疼痛和/或腹泻。
血管性水肿的其他表现取决于介质。
肥大细胞介导的血管性水肿
- 往往持续几分钟到几个小时
- 可能伴随有其他急性过敏反应表现(如瘙痒,荨麻疹,潮红,支气管痉挛,过敏性休克)
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的诊断
荨麻疹的诊断。
局部肿胀但没有荨麻疹的患者通常需特别询问是否使用ACE抑制剂。
病因通常是明确的,因为具有自限性和不复发的特点,很少需要做诊断性实验。对急性血管性水肿,没有特别有用的检测。如果是慢性病,则需要进行彻底的药物和饮食评估。
如果没有明显原因或家庭成员患有荨麻疹,临床医生应考虑测量C1抑制剂水平和C4水平,以检查C1抑制剂缺乏症和检查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即使在发作之间,低水平的C4也可能有助于确认遗传性血管性水肿(1型和2型)或获得性C1抑制剂缺乏症的诊断。
红细胞原卟啉病 与过敏性血管性水肿的表现相似,暴露在阳光下都可以引起水肿和红斑。可通过测定血液和排泄物中的卟啉鉴别。
血管性水肿的治疗
- 气道管理
- 对肥大细胞介导的血管性水肿,抗组胺药,有时是全身性皮质类固醇激素和肾上腺素
- 对ACE抑制剂相关血管性水肿,有时使用新鲜冰冻血浆,浓缩C1抑制剂治疗
- 对于复发性特发性血管性水肿,口服抗组胺药
根据
《默沙东诊疗手册app官网》的表述,
气道保护最为重要。 如果血管性水肿累及气道,应皮下或肌肉注射给予肾上腺素以治疗全身过敏反应,除非可以确定其过敏机制是由缓激肽介导的(如,由于使用ACE抑制剂或已知的遗传性或获得性血管性水肿)。在肥大细胞介导的血管性水肿,治疗时通常可迅速减轻气道水肿,然而,在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治疗中,水肿通常在开始治疗后>30分钟才减轻。因此,气管插管在缓激肽介导的血管性水肿治疗中可能更需要。血管性水肿的治疗还包括去除或避免过敏原,并使用缓解症状的药物。如果病因不明显,应停止所有不必要的药物。
对于肥大细胞介导的血管性水肿,可缓解症状的药物包括H1受体阻滞剂。强的松30〜40mg,口服,一次/天,用于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外用皮质类固醇无效。 如果症状严重,可以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组胺IV给药(例如,甲基强的松龙125毫克,苯海拉明50毫克)。长期治疗可用H1和H2受体阻滞剂,偶尔使用皮质类固醇。
对于严重的肥大细胞介导反应的患者,应建议病人随身携带自动肾上腺素注射笔和口服抗组胺药,如果发生严重反应,尽可能快地使用这些治疗方法,然后去急诊室。他们可以在急诊室被密切监护和重复或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