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如何促进患者的社会融入

康复之路 康复之路 1897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0-10-01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一文读懂:如何促进患者的社会融入
来源: 作者: 于玲


精神疾病的康复指的是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使其能够像正常人一样地生活、工作、学习、人际交往。康复的最终目标是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由于社会的污名化与歧视,一旦被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后,很多患者会有意地回避社交,不与从前的朋友接触,又没有相应平台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俨然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曾有个案选择天黑之后才出门;更有个案因周围邻居知道了患病的消息,就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地方,搬迁到一个无人认识的城市。即使到了新的地方,家属也拒绝让患者出门,理由是一旦新邻居知道患病,在新地方也待不下去了。如此社会隔绝,难谈回归社会、融入社会。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社区康复工作的日益重视,社区精防、街道残联或一些社会组织组织了丰富多彩的康复活动或技能训练,使得越来越多的康复者走出家门,找到了“组织”。在这个过程中,康复者的生活内容丰富了,社交改善了,心情愉悦了,技能提升了。不得不说,社区康复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患者的康复。但是,他们始终是在围绕着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在转,生活的半径依然是以家为中心,在社区医院、温馨家园、职康站在转,仍然摆脱不了病人的角色。这离回归社会、融入社会还是有很大的距离。曾有个案这样表达过:“我病情稳定十多年了,也有一些朋友,可我的朋友都是在医院和残联认识的,他们很多都没有工作,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我好想了解正常人的生活是怎么过的!”

其实,患病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病人只是患者众多的社会角色当中的一个角色。要使患者不再首先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有精神疾病的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正常地参与社会活动,真正地融入社区、融入社会。

要做到社会融入,首先,患者自身要消除病耻感。得病不是自己的错,不应疾病而回避社交。大众评判一个人看重的是他的言行,只要言语行为表现得正常,旁人就会把他当正常人看待。服务过程中,也曾有个案分享过:我生病的时候在班里有过异常的行为,病好之后刚回到班里上课时,同学知道我有病都不敢跟我说话,都远离我。但慢慢地,当他们发现我在课上认真地听讲,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学习成绩又在稳步回升后,他们又逐渐地回到了我的身边。从这个个案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当你表现出正常的言语行为时,即使周围人知道你有病,也不会觉得这病有多严重,更不会远离或排挤你。所以,患者不可因病而自卑,要走到人群中,勇敢地展示自己。

要做到社会融入,还需要创造一个理解、包容、接纳的社会环境。看起来这属于社会层面,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精神疾病方面知识的宣传,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疾病,消除对疾病的歧视。但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应只是等待。患者可以为自己而倡导,患者的参与非常重要。只有参与才能被看见,只有看见才能被理解,只有理解才能被接受,只有被接受才能真正融入。那么,患者有哪些途径可以参与建设理解、包容、接纳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融入呢?

第一,接触是最好的教育,举办社区居民融合活动。社区可以在公众场合组织康复者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关注,从而使社区居民了解这一群体,主动融入这一群体。如:在社区广场上做健身操,一些爱好减少的中老年人会主动参与其中;在精神卫生日、助残日等节日举办精神障碍患者文艺汇演,吸引社区居民观看等。

第二,患者现身说法。患者可以参与到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中,在社区居民、中小学校、机关团体中讲述患病的过程与康复的经历。也可以将其拍成视频,在公众号或自媒体中进行宣传。宣传教育改变了书本教育的形式,让公众更直观地了解并相信精神疾病不可怕,精神疾病完全是可以好的。

第三,走近社区提供志愿服务。社区可以每周组织精神康复者参与社区家园建设活动,如清扫庭院,让社区居民了解到康复者不仅仅是受助者的角色,他们同样可以为社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第四,参与社会组织或团体。不同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如有人选择健身房,有人选择去学习某种乐器,有人去学英语,有人参加寺院义工或宗教活动等。这些社会组织或团体即提供了一个与正常人接触的平台,有利于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第五,工作。工作应该是社会融入的最高境界,一旦实现工作,患者是真正的回归社会。但工作的达成有赖于疾病、心理、社会交往等全面康复的实现,社会就业对患者而言绝非易事。在这个过程中,支持性就业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即就业辅导员在竞争性工作场所为残疾人持续提供训练,以增强他们的工作能力以及与同事互动合作的能力,进而胜任工作。这需要残联或相关社会组织提升就业辅导的服务。

以上是促进患者社会融入的五种形式。前三种方式基于以社区为基础的活动组织,以让社区居民接纳患者,创造易融入的环境。后两种则跳出社区,在更广阔的平台上主动融入。但无论怎样,康复者是主体,需要康复者为自身而倡导,而努力。同时,社会融入又绝非靠康复者一己之力而实现,需要医疗、社区、残联、居民、家属、患者等多部门多群体的通力合作。



本文由姜思思编辑校对。

转自北大六院康复广角    心理加油站     http://www.pkuh6.cn/Html/News/Articles/4062.html      
                    

QQ:460405136    他人只是指个路,路是要自己去走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