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王悦
陕西作家 贾平凹 已经70岁了,却突然拥有了另外一个名字 “ 浅爹 ”。他女儿 贾浅浅 差一步就进了中国作协,这事闹得沸沸扬扬。
人们怀疑,贾浅浅 才华不够格进入作协,而她一直顺风顺水不过是因为父亲的名气与“ 关系 ”。
对于这一切,贾平凹 始终沉默。
贾平凹 曾经与 路遥、陈忠实 并称陕西文坛“ 三驾马车 ”。路遥、陈忠实 先后离世,如今“ 三驾马车 ”中只有 贾平凹 还在独撑,依然保持着每一两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写作步调。
《 故事里的中国 》截图
贾平凹 原名“ 贾 · 平娃 ”。1973年,21岁 的 平娃 将名字改为“ 平凹 ”,用“ 凹 ”表达自己正视人生道路的崎岖。
与女儿 贾浅浅 相比,作家的人生道路确实是崎岖的。
41岁 那年,小说《 废都 》出版没多久就被查禁,直到16年后才获准再版,而 贾平凹 也被扣上“ 流氓作家 ”的帽子。后来,因为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说的话,贾平凹又背上“ 为拐卖妇女辩护 ”的骂名。
贾平凹 自嘲:“ 声名既大,谤亦随焉; 骂者越多,名更大哉。世上哪里仅是单纯的好事或坏事呢?”
但舆论却不允许 贾平凹 这样“ 通脱 ”,而是对作家有着更多的期待。
陕南的文学青年
在成为“ 流氓作家 ”以前,贾平凹 是一个出身农民的文学青年。
1952年出生的 贾平凹,在陕西南部一座偏远的小镇 —— 商洛市 丹凤县 的 棣花镇 —— 度过了童年。
贾家 20多口人 生活在一起,极度贫困,内部矛盾也不少。贾家四个媳妇轮流给家族做大锅饭,每家的媳妇都尽力让自家的孩子吃上稠饭,别家的孩子就只能吃稀的。
“ 文化大革命 ”爆发,学校停课。贾平凹 的父亲原本是乡村教师,被诬陷为历史反革命分子、开除公职,接受劳动改造。
没有了父亲的工资,贾平凹 一家的处境更加艰难。母亲没日没夜替人纺线赚钱,但日子还是一日不济一日。
贾平凹 与母亲 周小娥 /《 文学的故乡 》截图
多年以后,贾平凹 只要听见“ 嗡儿、嗡儿 ”的声音,就会想到母亲深夜纺线的景象。他在散文《 纺车声声 》中写道:“ 一个灰发的老人在那里摇纺车,身下垫一块蒲团,一条腿屈着,一条腿压在纺车底杆上,那车轮儿转得像一片雾,又像一团梦,分明又是一盘磁带了,唱着低低的、无穷无尽的乡曲 …… ”
1972年,贾平凹 由于在苗沟水库工地帮忙写标语、播广播,办《 工地战报 》,受到工地赞赏,得到了上大学的机会。他在这一年 4月 底走出秦岭,去西安的 西北大学 读中文系。
上大学的 贾平凹 几乎天天写作,到处投稿,四处求教。
他写了 十几万字 的小说、散文、诗歌,但一篇都没有发表。终于在1973年,贾平凹 与同学 冯有源 合写的革命故事《 一双袜子 》在《 群众艺术 》发表,他也从此沿用着 贾平凹 的笔名。
年轻时的 贾平凹 /《 文学的故乡 》截图
贾平凹 大学毕业后留在西安,分配到 陕西人民出版社 文艺部 工作。“ 文化大革命 ”刚刚结束,文学事业百废待兴。原先的禁锢和教条被打碎,文学上出现了很多新思想、新理论。贾平凹 坐不住了,他贪婪地阅读和写作,想要在文学上闯出自己的天地。
贾平凹 否定了以前那些声嘶力竭的诗作,也不再为一向得意的编故事才能沾沾自喜。贾平凹 决定写自己熟悉的家乡、熟悉的人和事。
他的视野也渐渐扩大,不仅看到了生活的光明面,也洞察到了生活的阴暗面。用一位学者的话来说,“ 作家的一双眼,不再是孩子般的单纯明快,而是成年人般的复杂和沉思 ”。
贾平凹 的文风从《 山地笔记 》的光明、《 满月儿 》的纯净,转变为《 山镇夜店 》《 年关夜景 》对群众愚昧麻木的精神痼疾做鲜明揭露。师长和朋友对 贾平凹 的“ 离经叛道 ”深感疑虑,批评文章也如潮水般涌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