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路陪伴 于 2022-12-6 16:36 编辑
回归正常生活,中国要怎么过免疫屏障这一关?
撰文 | 商周
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已近三年,世界陆续回归正常生活。现在轮到中国了 ……
上周末开始,中国的防疫政策开始转向: 杭州不再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除了特殊场所,进入公共场所不再扫场所码; 北京等地开始探索阳性居家隔离; 广州的餐饮、商场也从静默中恢复开放。
虽然新冠病毒的 重症率 和 病死率 已经大幅下降,但考虑到奥密克戎毒株超强的传播能力,放开管控势在必行而大面积感染也难以避免。
Nature 杂志近期提出了一个问题: 中国能否在放开的同时,避免一波死亡潮?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至关重要的是中国的 免疫屏障 建得怎么样了? 尤其是老年人的免疫水平几何? 我们能从部分发达国家老人接种率超高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三种不同的防疫模式
在过去的近三年时间里,各个国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防疫模式,大致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模式是始终坚持拉平死亡和重症曲线,即防疫的目标不是消灭病毒,而是尽量减少病毒所带来的伤害,把疫情控制在医疗资源可以应付的范围,无论是疫苗接种普及之前还是之后都是如此。大多数欧美国家采用的都是这类策略,包括德国、美国等。
第二类模式是在疫苗接种普及前采用严格防控,等疫苗接种普及后采用拉平曲线的防控策略。使用这类模式的代表有新西兰、澳大利亚和新加坡。
第三类模式是一直坚持严格防控,代表性的国家是中国。
三种不同防疫模式示意图 商周制图
因为防疫模式的差异,这些国家的疫情进展也很不相同。这一点可以从分别代表以上三种模式的 德国、新西兰、中国 的疫情走向上体现出来。
三种防疫模式代表性国家的疫情走势图 商周制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一直坚持拉平曲线的 德国 感染人数在2021年5月疫苗普及之前,每10万人口的感染人数已经达到了近5000人,其中死亡人数更是高达每10万人口100人。而这个时间点的 新西兰 和 中国 因为采用了严格的防控策略,每10万人口的感染和死亡人数都维持在一个极低的水平。
等到疫苗接种普及之后,因为疫苗接种所带来的保护作用,德国的防疫策略进一步放松,与之相随的感染人数的激烈增长,每10万人口的感染人数从之前的5000人上升到了现在的4.4万人; 但因为疫苗的保护作用,相应的每10万人口的死亡人数从原来的100人只上升到了180人。
疫苗普及之后的 新西兰 慢慢放弃了严格防控,改用拉平曲线的策略。随之而来的是井喷式的感染病例的增加,现在每10万人口的感染人数达到了近4万人。在死亡人数上,每10万人口是约60人。
如果拿 新西兰 和 德国 相比就会发现,两国人群中新冠自然感染比例的差距已经不大,但 德国 的新冠相关死亡的比例却是 新西兰 的 3倍 左右,主要原因就是 新西兰 在疫苗普及之前采用了严格的防控措施,避免了 免疫屏障 建立起来之前的高病死率所带来的大量死亡。
和 德国 和 新西兰 不同,中国 一直以来坚持严格防控,所以在感染和死亡人数两项指标上都依然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每10万人口的感染和死亡人数分别只有114和0.37,远远低于 德国 和 新西兰。
因此,从新冠 感染人数 和 死亡人数 来看,一直采取严格封控的 中国 成绩更好。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这样的严格封控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方案。因为新冠病毒还将与人类共存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如何以最小的损失回归正常的生活,成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从之前采用了 严格封控、疫苗普及 之后再慢慢放开的 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 以及 香港 等地的经验来看,在疫情管控放开之后将会带来 感染人数的剧烈的增长。
虽然当前流行的新冠病毒感染所导致的是一种 自限性疾病,90% 以上的被感染者不需要任何治疗就可以自行康复,但很小一部分会发展成重症需要治疗,还有极小一部分被感染者会死亡。所以,放开疫情管控回归正常生活所付出的主要代价就是 重症 和 死亡 的多少。
那么,如果中国要回归正常生活,将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呢?
根据12月2日广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的数据,本轮疫情广州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阳性 感染者 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占感染者总数约 9成,重症、危重症仅 4例,无死亡病例 。
根据这一官方信息,这次由奥密克戎主导的广州疫情的重症率只有 0.0025%, 而死亡率到目前为止为 0。
无独有偶,今年上海疫情结束后,上海华山医院 张文宏教授 等人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奥密克戎检测呈阳性后住院的超过 3.3万名 患者中,只有 22人 出现重症 。
来自广州和上海的这两组数据让人乐观,甚至可能有人会解读为奥密克戎的危害已经远远小于流感。( 注:季节性流感导致的重症率为 0.7% 左右,病死率约 0.1%。 )
但面对这样的数据,我们还是先谨慎一些,这是清零政策和严格防控下的非常态数据。可以参考已经回归正常生活的世界各地其他国家的情况。
根据
https://ig.ft.com/coronavirus-chart 所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将今年4月1日到12月1日间各国或地区死亡病例总数除以新增感染总数,从而得到一个大致的感染病死率。
今年4月1日到12月1日间各国或地区新冠感染病死率大致情况|图源:商周制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由奥密克戎所主导的今年4月份以来的疫情里,上面 六个国家或地区 中感染病死率最高的是中国 香港(0.29%),最低的是 新加坡(0.04%),而欧洲的德国、大洋洲的新西兰以及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则都在这个范围之间。
另有来自新加坡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1日至10月15日期间,接种过疫苗的病死率为 0.021%;即便是未有疫苗基本保护的,病死率为 0.062%。
日本东京都政府的数据也显示,今年夏天第七波新冠疫情的死亡率为 0.09%,低于此前第六波疫情的 0.14%。
换句话说,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奥密克戎突变株感染所带来的病死率在为 0.1% 上下波动,和季节性流感相差无几,部分国家和地区的近期数据显示,新冠病毒的病死率甚至低于流感。
但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奥密克戎的病死率之所以降到了类似流感甚至低于流感的水平有两个重要的前提。
一方面,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部分都接种了高效的新冠疫苗,尤其是 mRNA 疫苗,这为 免疫屏障 的建立提供了保障。
另一方面,部分国家的部分人群已经被 自然感染。比如在德国,在今年4月份之前就已经有了三分之一的人已经被新冠病毒感染。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的一项研究显示,全美 94% 的人感染过新冠。
这些感染者康复后,将是对新冠病毒免疫力的加强;而那些在疫情流行早期因为感染而去世的病例,则降低了高危人群的数量,从而减少了在之后奥密克戎疫情中的重症和死亡率。
不管如何,新冠病毒对人类的危害是不分国界的。即将回归常态社会秩序和生活的中国,不可避免地将迎来大规模的感染。在统计口径一致的情况下,病毒的感染死亡率可能不会低于上面几个国家或地区。
至于具体将出现多少重症和死亡,主要取决于人群中对新冠病毒的 免疫屏障 的建设情况,这也恰恰是我们需要为回归正常生活所要做的准备。
中国的免疫水平如何?
针对新冠病毒的免疫屏障来源于两个方面 ——
一是 新冠疫苗的接种所产生的免疫力;
二是 自然感染所产生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