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谈精神卫生的现状及明天

病友交流 病友交流 3420 人阅读 | 8 人回复 | 2022-12-0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在中国精神卫生领域,陆林 无疑居于领头人地位。他是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唯一的中科院 院士,又担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也因为此, 陆林 不仅在医学上造诣精深( 现在仍坚持出门诊 ),同时还对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宏观和大势,有着深刻的思考。

1000.png




        张进  财新传媒原副总编辑,2012年初不幸罹患 抑郁症并发展为重度抑郁症,病愈后 开始从事 抗郁 相关科普,出版《 渡过 》丛书 4本。2022年春天,他确诊为肺癌,2022年12月5日晚,国内知名 抑郁症科普平台、抑郁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渡过 ”发布讣告称,创始人 张进 于当日辞世,后事正在协调。  


R-C.jpg



       2018年12月 我有机会采访 陆林院士。要谈的话题很多,我没有立刻陷入具体专业领域,而从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谈起。因为只有立足现实,才能看清来路,明确目标,从而为这个行业规划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张进: 近年来,中国社会变化迅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都感觉到,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不知道这个现象观察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您能提供几个权威数据吗?

       陆林: 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的确呈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17% 左右,这还不包括睡眠障碍及儿童精神障碍。其中焦虑障碍12个月患病率约为 5%,心境障碍 ( 以抑郁症为主 ) 的12个月患病率约为 4%,65岁及以上 老年期痴呆的终身患病率超过 5%。

       今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还发布了一个关于酒精滥用的报告: 在全球范围内,酒精使用障碍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只有两个国家是增加的 —— 中国和印度。这个反差,对我们是一个讽刺,应该引起关注。

       张进: 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陆林: 在我国,由精神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总负担的 13%,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从全球范围来看,精神疾病的疾病负担仅次于 心血管疾病 和 癌症,为第三大疾病负担源。

       精神疾病对青少年及年轻人,尤其是 15-30岁 这个年龄段带来的负担尤其显著。这一年龄群体正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精神疾病对患者本人及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很大。

       张进: 这样的态势下,我们的应对能力如何?

       陆林: 过去十年,中国精神科床位数增加很快,由 22万张 增加到 43万。2016年底,中国精神科医生有 3万多人,2017年底增加到 3.3万人;2018年,通过转岗培训,又增加一些,现在大约为 3.4万人。

       尽管有所进步,但从需求来看,医生规模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至少要有 4万名 精神科医生,才能满足基础需求;至少需要 10万名 精神科医生,才能真正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以美国为例,其人口只是我们的四分之一,但注册精神科医生数量和我们相当,有 3万多名。此外,他们还有 临床心理治疗师 20万人。但我们合格的、在医院工作的 临床心理治疗师,不超过 5000人。

       张进: 刚才您说的是医生的整体数量。除此之外,结构不平衡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陆林: 是的。中国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接近一半的床位、医生、护士集中在东部,西部精神卫生从业人员明显不足,缺乏经过训练的医生和护士。过去,西部有很多县的医院,连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没有,现在的情况略有改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北京、上海和省会城市,诊疗水平与发达国家可能没有太大差别,但基层差距很大。

       此外,目前还存在对 精神疾病 的识别率低、误诊率高等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问题,根据英国2009年的数据,抑郁症的正确诊断率也才 43.7%。

       中国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2008年 WHO 的数据显示,全球精神障碍识别率在 50%左右。上海作为研究中心之一,精神障碍的识别率最低,仅为 16%。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 强基层 ”,针对基层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数量和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精神疾病治疗难度更大

       张进: 这些年,我也接触过许许多多从全国各地来北京治疗的患者。他们的病往往迁延多年。和躯体疾病相比,精神疾病的治疗似乎难度更大。为什么?

       陆林: 精神疾病 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远远超过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类的器官中,最复杂的就是大脑。对于其他躯体疾病,我们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还知之甚少。

       精神疾病 的复杂性、病因机制的不明确性,提示我们需要从国家政策、专业领域等层面,重视精神医学。

       张进: 刚才说的是病因层面,这会影响诊断。在具体诊断和治疗方面,情况怎么样?

       陆林: 现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 ICD 和 DSM 诊断系统 ) 都是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临床诊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疗效果不佳,给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很大挑战。

       目前精神科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刚才说的是药物治疗,在此之外,心理治疗开展得非常不好,这与医保定价及伦理制度的问题等有关。

       2017年,为规范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人社部停止认证 心理咨询师 资格。建议卫健委应像管理医生一样,将临床 心理治疗师 正规地管理起来。这样,临床心理治疗师 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回答|共 8 个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12-7 15:18:28| 字数 2,38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提高精神疾病诊疗水平?

       张进: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应该怎么办?

       陆林: 我们需要采用一些新的观点去理解精神疾病。

       比如,精神疾病 不仅仅是脑部疾病,还可能是全身性的疾病。有专家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只大脑出现紊乱,全身也会出现很多问题;一个有趣的研究发现,食品防腐剂可能有助于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将来在临床中或许可以尝试。

       此外,中国研究团队还找到了我国女性 抑郁症 患者新的致病基因,这一成果发表于 Nature 杂志。

       因此,我们要将新技术、新进展纳入精神科,包括大数据的理念等。精神疾病的诊断、治疗缺乏规范和客观标准,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提高诊疗水平及服务效率。

       我们还要强调学科交叉,包括遗传学、基础研究等,这样精神病学才会有更好的未来和发展。

       张进: 这方面有具体成果吗? 比如能不能发明一些快速起效的药物?

       陆林: 目前的 抗抑郁药 起效较慢,往往需要1-2周以上。最近,浙大 胡海岚 教授团队在 Nature 发表了两篇文章,强调新型药物可快速改善抑郁症状,甚至在两分钟内即可起效。针对存在自杀观念的患者,经鼻腔给药即可消除自杀观念。未来此类药物有望进入临床,制成鼻喷剂,用于 抑郁症 的治疗。此外,我们研究团队也发现了一些新的可发挥快速抗抑郁作用的药物靶点。

       孤独症 方面,中科院研究团队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做出了 孤独症 的灵长类动物模型,有助于研究发病机制及研发新的药物,以治疗和干预孤独症患者。

       在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 ADHD ) 领域,国内研究者发现 ADHD 的发病过程中既有遗传因素的作用,也存在大脑皮层迁移异常。上述结果有助于加深我们对 ADHD 的理解和关注。

       张进: 精神疾病也可以用物理手段治疗。这方面中国开展得怎么样?

       陆林: 这方面开展得不够好。过去,精神疾病的外科治疗主要依靠脑区毁损,因此很多人对外科治疗存在偏见。

       但事实并非一般人想像得那么可怕。循证证据表明,一些新的物理治疗方法,包括 神经调控技术,如 rTMS ( 重复经颅磁刺激)、DBS ( 深部脑刺激 ) 等治疗精神疾病是安全有效的。DBS 对部分精神疾病效果确定,但精神科尚未形成共识或联盟。其他一些治疗对于 难治性强迫症、癫痫、抽动秽语综合征、难治性精神分裂症 等也有疗效,其中部分已被美国 FDA 批准应用于临床,进入了指南。这方面国内还需要更新观点和加强学习。

       张进: 近年来,您在 睡眠与精神疾病治疗 方面有很多研究,可以就这个问题分析一下吗?

       陆林: 我们的研究表明,睡眠状态下 治疗 病理性记忆相关精神疾病 可能具有较好的效果。过去 心理治疗 强调在 清醒状态下 进行,最新科学研究证实,睡眠状态下 也能进行心理治疗,而且这还不同于催眠。

       这个发现是有意义的。对于不宜过度暴露于痛苦的患者,在睡眠的特定时期进行心理治疗是一个新选择。希望将来临床心理治疗方面的专家可以继续探索。

       再说一点新的进展。我们团队今年还发表重要研究,提出: 痴呆 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可能在于 睡眠异常。睡眠呼吸障碍、失眠等 睡眠问题都可能是痴呆的发病原因。

       因为睡眠对人很重要,只有通过睡眠,神经递质 的代谢废物才能通过血脑屏障被清除出大脑;如果睡眠不够,这些代谢废物在大脑中沉积,可能是痴呆发病的原因。预防老年痴呆,睡好觉非常重要。如果睡不好觉,罹患痴呆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睡眠障碍 同样与 抑郁障碍 有关。如果一位抑郁症患者经过治疗,心境症状消失,社会功能恢复,但睡觉不好,此时抗抑郁药仍不能停。睡眠问题是抑郁复发的一个危险因素。

       挑战和机遇

       张进: 刚才您分析了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现状和问题。将来我们应该怎么办?

       陆林: 我认为人才培养是当务之急,包括高质量的、经过合格训练的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等。这不是靠盖楼就能带来的,而需要长期的培训。

       按规划,到2020年,中国精神科医生的数量要达到 4万名,现在还 差近1万人。仅仅依靠规范培养来不及,每年我们只能规培 1000人 左右。因此还要吸引其他科室的人通过转岗培训到精神科。只有让优秀的人到精神科来,精神科才有希望。

       心理治疗需要发挥作用。心理治疗应能解决 70%-80% 人群的精神心理问题,但我们很多精神专科医院没有一名正规的 心理治疗师,即使有地位也不高。相反,社会上一些不正规的咨询治疗却呈泛滥之势。这是制度层面的问题,需要我们的管理机构重视起来。

       张进: 精神疾病治疗不仅仅是医学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这方面需要做哪些调整?

       陆林: 近年来,精神医学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我们认识到,精神疾病是非常复杂的,我们需要了解复杂行为的机制;需要记录精神疾病发展的轨迹,致力于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需要加强对公共医疗的科学研究。

       精神科之所以需要高素质人才加入进来,原因在于我们不仅要治病,还要改变社会对精神科的看法。我们要努力对公共卫生及国家政策施加影响。一个好的医生应同时有能力影响政府的政策、影响公众。患者是无穷无尽看不完的,但如果影响了国家的政策,就能促进精神医学的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做的事情中,有一条不能忘记: 要保护精神障碍患者的权益。

       目前的精神疾病登记系统过分强调发现和登记患者,将轻型的、没有肇事肇祸风险的患者也纳入其中,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如上飞机、上学等造成了麻烦,这是不合适的。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 既要防止重性精神患者肇事肇祸,又要保护精神状况稳定的患者的隐私和权益。

       张进: 总起来看,我们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陆林: 挑战很多,比如精神疾病的负担逐渐加重,精神卫生的资源相对短缺且分布不均,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需进一步研究,且需要客观指标等。

       我们也面临机遇: 国家重视精神科,加大了投入;新技术对精神医学的发展可能起到促进作用;研究平台和数据库的建立,包括国家慢病计划,也将精神疾病作为主要疾病进行支持。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前政府对精神卫生服务的关注还相对被动。我们要主动与政府沟通,说服政府,让政府了解和支持我们的行业。这样,我们的行业才会有很好的发展,患者才能得到更多的帮助。



.

蓝莓糖 发表于 2022-12-7 19:35:22| 字数 3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去过一次北医六院,挂号很难,我记得我还是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排队

蓝莓糖 发表于 2022-12-7 19:36:25| 字数 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认识张进,但是听说过渡过。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12-7 19:43:50| 字数 64 | 显示全部楼层

蓝莓糖 发表于 2022-12-7 19:35
我也去过一次北医六院,挂号很难,我记得我还是早上四五点钟就去排队

我去北京安定医院咨询过。

蓝莓糖 发表于 2022-12-7 19:47:23| 字数 7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陪伴 发表于 2022-12-7 19:43
我去北京安定医院咨询过。

外地去北京就医真的很折腾,但是也没有办法,去北京找国家的专家看一次,就不遗憾了

释清心 发表于 2022-12-9 20:48:45| 字数 2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报道说疫情三年来精神类疾病患病人口比例有所上升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孤星11 发表于 2022-12-9 23:45:52| 字数 7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释清心 发表于 2022-12-9 20:48
看过报道说疫情三年来精神类疾病患病人口比例有所上升

是的,在马来西亚也一样,而且因为封城,家暴事件剧增。

点评

家暴事件剧增又会造成离婚率上升吧  发表于 2022-12-11 10:4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