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精神卫生领域,陆林 无疑居于领头人地位。他是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唯一的中科院 院士,又担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院长、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 主任,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科技部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也因为此, 陆林 不仅在医学上造诣精深( 现在仍坚持出门诊 ),同时还对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宏观和大势,有着深刻的思考。
张进 财新传媒原副总编辑,2012年初不幸罹患 抑郁症并发展为重度抑郁症,病愈后 开始从事 抗郁 相关科普,出版《 渡过 》丛书 4本。2022年春天,他确诊为肺癌,2022年12月5日晚,国内知名 抑郁症科普平台、抑郁患者互助康复社区“ 渡过 ”发布讣告称,创始人 张进 于当日辞世,后事正在协调。
2018年12月 我有机会采访 陆林院士。要谈的话题很多,我没有立刻陷入具体专业领域,而从中国精神卫生领域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谈起。因为只有立足现实,才能看清来路,明确目标,从而为这个行业规划一个可预期的未来。
中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张进: 近年来,中国社会变化迅猛,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多人都感觉到,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态势。不知道这个现象观察是否符合实际情况? 您能提供几个权威数据吗?
陆林: 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的确呈上升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成人精神障碍的患病率约为 17% 左右,这还不包括睡眠障碍及儿童精神障碍。其中焦虑障碍12个月患病率约为 5%,心境障碍 ( 以抑郁症为主 ) 的12个月患病率约为 4%,65岁及以上 老年期痴呆的终身患病率超过 5%。
今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 ( WHO ) 还发布了一个关于酒精滥用的报告: 在全球范围内,酒精使用障碍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只有两个国家是增加的 —— 中国和印度。这个反差,对我们是一个讽刺,应该引起关注。
张进: 精神疾病患病率上升,对整个经济、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陆林: 在我国,由精神疾病导致的疾病负担占非传染性疾病总负担的 13%,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从全球范围来看,精神疾病的疾病负担仅次于 心血管疾病 和 癌症,为第三大疾病负担源。
精神疾病对青少年及年轻人,尤其是 15-30岁 这个年龄段带来的负担尤其显著。这一年龄群体正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精神疾病对患者本人及整个社会的影响都很大。
张进: 这样的态势下,我们的应对能力如何?
陆林: 过去十年,中国精神科床位数增加很快,由 22万张 增加到 43万。2016年底,中国精神科医生有 3万多人,2017年底增加到 3.3万人;2018年,通过转岗培训,又增加一些,现在大约为 3.4万人。
尽管有所进步,但从需求来看,医生规模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至少要有 4万名 精神科医生,才能满足基础需求;至少需要 10万名 精神科医生,才能真正地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
以美国为例,其人口只是我们的四分之一,但注册精神科医生数量和我们相当,有 3万多名。此外,他们还有 临床心理治疗师 20万人。但我们合格的、在医院工作的 临床心理治疗师,不超过 5000人。
张进: 刚才您说的是医生的整体数量。除此之外,结构不平衡恐怕也是一个问题。
陆林: 是的。中国精神卫生资源分布不均衡。接近一半的床位、医生、护士集中在东部,西部精神卫生从业人员明显不足,缺乏经过训练的医生和护士。过去,西部有很多县的医院,连一个精神科医生也没有,现在的情况略有改善,但也好不到哪里去。北京、上海和省会城市,诊疗水平与发达国家可能没有太大差别,但基层差距很大。
此外,目前还存在对 精神疾病 的识别率低、误诊率高等问题。当然这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问题,根据英国2009年的数据,抑郁症的正确诊断率也才 43.7%。
中国的问题就更加突出了。2008年 WHO 的数据显示,全球精神障碍识别率在 50%左右。上海作为研究中心之一,精神障碍的识别率最低,仅为 16%。
所以,我们现在需要“ 强基层 ”,针对基层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医生的数量和水平。这是当务之急。
精神疾病治疗难度更大
张进: 这些年,我也接触过许许多多从全国各地来北京治疗的患者。他们的病往往迁延多年。和躯体疾病相比,精神疾病的治疗似乎难度更大。为什么?
陆林: 精神疾病 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远远超过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等。人类的器官中,最复杂的就是大脑。对于其他躯体疾病,我们了解得比较清楚,但对大脑的结构和功能,我们还知之甚少。
精神疾病 的复杂性、病因机制的不明确性,提示我们需要从国家政策、专业领域等层面,重视精神医学。
张进: 刚才说的是病因层面,这会影响诊断。在具体诊断和治疗方面,情况怎么样?
陆林: 现有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 ( ICD 和 DSM 诊断系统 ) 都是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做出临床诊断,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接受治疗效果不佳,给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带来很大挑战。
目前精神科的治疗手段非常有限。刚才说的是药物治疗,在此之外,心理治疗开展得非常不好,这与医保定价及伦理制度的问题等有关。
2017年,为规范心理咨询和治疗行业,人社部停止认证 心理咨询师 资格。建议卫健委应像管理医生一样,将临床 心理治疗师 正规地管理起来。这样,临床心理治疗师 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