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美国著名的中国通研究人员 费正清 —— 摘录地貌结构的先天土地状况。
《 美国与中国 》 费正清 (美)
引篇
第01章 中国景观
中国人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常常可以从空中一眼看出: 受到侵蚀的棕黄色丘陵、混浊江河泛滥的平原、小块小块的绿色田地,以及攒聚在一起形成村落的简陋茅屋、错综如网状的银白色水稻梯田和水路,是无数世代折断腰背苦力劳动的见证 —— 这一切都是由于太多的人,过分密集在太少的土地上,从而使人们为了维护生命,耗竭了土地资源以及人的智慧和耐力。
现今在这人民共和国里,小块零散的耕地已被有效地并成较大的田地,沿着新的公路和山上,种植了数以百万计的树木,从电泵抽出来的水充满了新修筑的池塘和灌渠。中国的面貌已经改变了。但人口已经增加了一倍:现今已约有10 亿之众。
南北对比
凡是飞过大陆中国那一望无际的灰色云天、薄雾和晴空的任何一位旅客,都会显眼地看到两幅典型的画面, 一幅是华北的画面, 一幅是华南的画面。在北京以南干早的华北平原上,那曾是中国文明最早成熟的地方,那里你可以在夏天看到漫无边际的绿色田野,散布着一簇簇较深的绿色植物,那些就是土墙围着的村落中的树木。这很像我们中西部的景色,那里的农家和树丛分散在大地上,彼此相隔约半英里。但我们那块玉米地带里的一个农庄,在华北平原上却是整整一个村落。在衣阿华或伊利诺斯州的田野里,与四周邻居相隔半英里的一个美国农家所住的地方,连同他们的仓库和畜棚,在中国却成为几百口人居住的、点缀着一些树木的整个村社,它同邻村也相隔大约半英里。美国人民尽管在历史上也以务农为本,可是体会不到人口稠密之苦,而这对一个中国农民的一切行动和想法却产生微妙的影响。
华南的典型画面迥然不同,同我们习见的情况也毫无相似之处。那里稻田一年大部分时间泡在水里,因此空中旅客所看到的是一片水面。那绿色的地带山峦起伏,新月形的水稻梯田从每座小山的山脚往上延伸,几乎到达山顶,然后又在山的另侧从顶上起层层往下,无穷无尽,每条田埂都按地形修筑,酷似地图上的等高线。事实上,从空中看到的水稻梯田的曲块格局,是其所处谷地坡度的可见标志 —— 接近山项的凹窄条梯田,下面的梯田变得越宽越长,到谷底则舒展开来成为大片稻田。许多田埂上筑有灰色的石砌小路,形成错综复杂的图案,好似哪个巨人涂鸦画出来的那样。当太阳露面时,从空中可以见到稻田水面反射出来的明亮日影。事实上,太阳似乎是从底下稻田里照上来似的,因此,由田埂、小路和山项组成的整个绚丽图纹,好似在下面一幅绵延起伏的巨大屏幕上突然涌现出来,黑色的网络从银色明亮的水面上移过。
当你飞过南方那些多岩石的青山时,一定会纳闷那10 亿左右的中国人民住在哪里,吃什么东西 —— 这样广阔连绵的高山和山谷看来大部分是不能耕种的,并且住户似乎也非常稀少。你所看到的那幅空旷的景色,反映在统计数字上的事实是: 据估计,中国 6/7 的人口不得不密集在 1/3 的土地上。据粗略估计,中国确实有人居住的地区大约只有美国相应地区的一半,而供养的人口达美国的四倍。这只有让每平方英里可耕的谷地和冲积平原上挤住2000左右的人才可能做到。美国约有 57 万平方英里 土地有人耕种,并且可耕地的面积还可大加扩充;中国也许有 45 万平方英里 的耕地 ( 每人平均拥有产粮食的土地不足半英亩 ),即使精耕细作地加以利用,要想把耕地扩充得多一点的希望也是很渺茫的。
关于中国人在他们拥挤的土地上如何生活,几乎没有完整的统计资料,但抽样研究 ( 美国的研究工作者曾在这方面带了头 ) 的结果,可以给我们一些总的印象。华北干早的小麦小米产区,同华南湿润的产稻区差别很大。这两个经济区大约以黄河长江之间北纬 33° 处的一条线作为分界。现在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形成这种显著对比的雨量、土壤、气温和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因素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