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这个来得很突然,病人的量在短时间内增加这么多对医院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各个医院在国家卫健委,包括各地的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当地的政府,协调、反应非常迅速。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医务人员,在这样大灾大难面前表现勇敢,保持了医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和面对挑战不畏艰难的精神。
我特别感动的是,比方像我们医院,病人现在特别多,我们门诊工作强度非常大。其他的学部,包括外科医生、专科医生、耳鼻喉,甚至中医的大夫都到我们那去支援。这样使我们一个很高的状态很快就得到了缓解,没有出现所谓的医疗挤兑。
还有就是现在因为急诊的强度非常大,我们支援急重症。现在比如我们医院内科部,都在全力以赴支援急重症的抢救。病区也做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原来常见病、多发病、或者病情不重的,我们就暂时以门诊治疗为主,现在住院的病房,我们都留给最重要最需要的这一部分患者,所以经过调整以后,我们的急诊的压力很快也得到了缓解。当然我们其他的,比如像药品的问题,一些特殊的医疗器械,包括无创、有创的这种呼吸机,经鼻什么高流量这种机器装置、医疗设备,通过医疗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协调,包括我们全社会的积极支援,也没有出现特别的匮乏或者是明显的短缺,只是暂时有时候不够。但是我们现在调整了以后,很快就满足了临床的需求。
各位网友要有信心,我们医疗战线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国家不断的加强建设、加强培训,有一些储备。刚开始可能确实忙乱,但是现在经过一段时间不断地优化、调整、紧急增配,一些厂家紧急加班加点地生产,很快这一块就能够渡过现在的难关。
现在尤其重点是广大的缺医缺药的部门,特别是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可能是我们未来需要关注或者是重点支援的一个地区。
最后我想跟各位网友分享的就是新冠确实来势凶猛,随着我们政策不断地调整,同时也看到我们全球实际上政策也是在不断地调整。我们经常讲与国际接轨,或者是因而适应一个大的形势和环境。未来大家交流或者是互相流通、互相开放,这是一个不变的趋势。而现在短时间内的疫情处于高位的状态,这也是我们叫群体免疫也好,或者是得到一个屏障保护也好,是必然痛苦的一个过程。
我们清华大学从新加坡引进一个医学的高端人才,他也同时在我们医院出诊工作,也在指导我们医疗工作。他说去年在新加坡也是政策做调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跟我们现在这种表现非常类似,医疗部门短时间内病人急剧增多,医疗工作强度短时间增大。他们也是通过优化调整、全社会动员,很快这个情况就得到了缓解。大家都知道现在新加坡在新冠处理方面在全球都是非常优秀的优等生。包括香港地区,也是经过一段时间的高位的、相对来说的阵痛期,现在也逐渐地恢复了常态。
因为我们国家人口巨大,各地的资源尤其是医疗,包括卫生的资源也不平等,所以出现一些短时间内有点手忙脚乱的情况,也是不可避免的。希望各位网友,一个是要理解,更重要的我觉得通过这三年多的我们跟新冠做斗争,其实我们已经养成了很多好的习惯。尽管我们现在政策在调整,疫情高位运行,但是未来这些好的、养成这种针对传染病这些防控的措施,还要继续保留,甚至还要加强。
比如说戴口罩的习惯,如果到公共场所特别是密闭的地方,口罩一定要戴。我也呼吁各位,现在要戴 N95 的口罩,普通的外科口罩可能在防德尔塔或者是刚开始的新冠病毒效果是不错的。但是奥密克戎传播性或者传染性特别强,普通的口罩保护力相对远远不足,所以我们提倡还是戴 N95 的口罩。
第二,注意手卫生。拿任何物品以后,或者是进家门第一件事都是洗手,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需要长期坚持的卫生习惯。
第三个就是保持社交距离。特别是现在阳的特殊时期,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持有效的社交距离,而社交距离根据现在奥密克戎传播的强度和传播的超出我们想象的程度,一米的社交距离可能是不够的,应该两米,至少1.5米以上。在室外1.5米以上,在室内两米以上,这样就可以尽可能避免因为互相之间接触,口腔里面存在的病毒的飞沫的传播,再加上我们戴 N95 口罩。
还有就是疫苗,现在无论是国外的资料还是我们国内的资料都显示,打疫苗和不打疫苗感染新冠以后,特别是重症的感染力真的不一样。特别是对有高风险的人群,比如有基础疾病的,有糖尿病、有高血压、肥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特别是有一些肿瘤的患者,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一定要打。再一个就是老年人,尤其是大于65岁,特别是大于80岁以上的这种老年人,应该说全球研究都显示,疫苗对于保护老人避免重症、降低死亡率是非常正面的结果。疫苗非常重要,现在也在呼吁我们国家的高危的人群,或者特殊的人群要打第四针,疫苗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最后就祝各位网友,元旦就到了,后面紧接着我们春节也将来了,现在是冬季。我们经常讲雪莱有句诗讲的特别好,冬季已经来了,那春天还远吗? 春天肯定是不远了,我们跟新冠的斗争还持续,但是我们正常的生活一定会恢复的,我们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谢谢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