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穷不过三代 ”的代际贫困陷阱 绝后 ?

新闻关注 新闻关注 793 人阅读 | 0 人回复 | 2024-02-22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村里“ 家家吃低保 ”后“ 穷不过三代 ”?!

         中国农村一直流行着“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的传统说法。

       “ 富不过三代 ”  就是所谓的“ 一代艰苦创业、 二代吃喝玩乐、 三代一无所有 ”, 意在说家族不可能一直富裕。

       “ 穷不过三代 ”  则是指如果 第一代 家庭 ( 父辈 ) 是“ 贫困户 ”, 那么 第二代 家庭 ( 子辈 ) 就很容易成为“ 低保户 ”; 第二代家庭 ( 子辈 ) 成为了“ 低保户 ”,那么 第三代 家庭 ( 孙辈 ) 有 95% 的可能成为“ 五保户 ”; 第三代 家庭 ( 孙辈 ) 成为“ 五保户 ”之后,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 绝后。这就是所谓的“ 穷不过三代 ”( 穷到绝户 )。

        一个家族历经 世代穷困潦倒 的日子,尽管面临困难,但 子孙 中肯定有上进的人,后代们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够改变命运,摆脱贫困。总之, 农村人常说的“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是有一定道理的,蕴含着 勤俭节约 和 努力奋斗 的生活哲学,时刻警醒着人们: 天道有轮回,世间万物都是不断 变化 的,富裕的家庭不能保证子孙一直富下去,贫穷的家庭也不会代代穷下去。

        然而,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贫富 两极分化 加剧非常明显,巨大的贫富差距往往会产生“ 富人越富,穷人越穷 ”的社会现象。这也意味着,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村里流传的“ 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 ” 的道理似乎不再适用。

       今年寒假的回乡观察,让我对“ 穷不过三代 ”产生了新的的理解。L 村 位于中国 西南山区,全村幅员面积 20余 平方公里,距离县城 110 千米,下辖 8个 村民小组,全村约 500户,2000 人。L 村 属于贫困村、省级乡村振兴重点 帮扶村,全村低保人员 200多 户、600多 人,五保人员 10多 户、10多 人,重度残疾人 20 多人。从这一数据看,全村 近一半 的家庭享受有 低保 政策。其中一个自然村 A ( 小组 )中“ 吃低保 ” 的户数近 90%,据村民叙述,整个自然村里“ 家家吃低保 ”,到现在为止仅有 10 户 左右没有享受。

        在与 L 村 的 村书记 访谈中,他表示,村里面“ 吃低保 ”的人越来越多,这容易陷入贫困的“ 死胡同 ”:  如果 第一代 家庭(父辈)是“ 贫困户 ”,那么 第二代 家庭(子辈)就很容易成为“ 低保户 ”; 第二代 家庭(子辈)成为了“ 低保户 ”,那么 第三代 家庭(孙辈)有 95 % 的可能成为“ 五保户 ”; 第三代 家庭(孙辈)成为“ 五保户 ”之后,那就意味着这个家庭已经 绝后。这就是所谓的“ 穷不过三代” ( 穷到绝户 )。 在这样的逻辑下,就出现了对“ 穷不过三代 ”新的解释。这一解释不禁让人 震惊,甚至颠覆了我对“ 穷不过三代 ”以往的理解和认知。

        第一代 家庭主要是指村里 60-70岁 的这一辈 群体,他们基本都属于“ 贫困户 ”。这一辈群体之所以成为“ 贫困户 ”,并非是他们不够努力、吃不了苦,而是山区艰苦的 生存条件 造成的。在他们那个时代,物质匮乏、资源稀缺,再加上自然环境因素的限制,想要在村里富起来基本上很困难。虽然生活上比较贫困,但是,这一辈群体经历过集体时期的 道德教化,都具备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他们兢兢业业,通过自身努力,能够勉强解决 温饱问题 并为儿子娶上媳妇 ( 那个时候,娶媳妇的成本不高,而且绝大多数女性没有外流 ),所以这一代基本上能够完成家庭的 延续,压力不算太大。

       家庭延续到了 第二代,也就是指村里 40-50岁 的这一辈群体,他们绝大多数都容易成为“ 低保户 ”。他们容易成为“ 低保户 ”,一方面是因为家庭生活确实比较 困难,他们能从 父辈 获得的 资源支持 也非常少; 另一方面是因为家庭压力非常大,“ 上有老、下有小 ”的家庭结构,稍有一些变故 ( 老人生病、小孩上学等等 ),生活便难以 维持。他们与 父辈 面临同样的生存条件,但不同的是随着 国家政策 的完善,他们能够获得的 政策福利 支持则越来越多。笔者所走访的自然村 A 就有 90% 的家庭都吃上了“ 低保 ”。但让笔者不解的是,自从吃了 低保 后,村里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 少了。 相反,外出打工的那部分人,都没有“ 吃低保 ”。明知道种地不能挣钱,大家还都守着那“ 一亩三分地 ”。 笔者一问这些人天天待在家里,钱从哪里来? 大家的回答都非常统一:“ 他家有低保 ”。为了能够一直 吃低保,他们形成了一套生活逻辑: 不打工 ( 收入高了也会被取消低保 )、不买房、不买车,银行卡里不存钱 ( 有一分取一分 )。这样看来,他们已经被“ 低保 ”死死的锁定在家里面,只能依靠 低保 等社会 救助措施 来维持基本生活,逐渐成为长期 依赖社会救助 的 低保户。这种长期依赖 低保 等社会救助措施的状态,可能会限制他们 寻找 和利用 自身 改变命运的可能性,导致他们的家庭在 社会经济结构转型中 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

       这种 被动 将在家庭的 第三代 体现得最为明显,也就是指村里的 20-30岁 这部分群体,未来他们绝大多数将是村里潜在的“ 五保户 ”。
       由于 第二代 家庭没有外出 务工,在家又没办法 挣钱,小孩 ( 第三代 ) 也没有办法获得更好的 教育资源。这部分群体读到 初高中、技校基本上就到头了,村里面 大学生 都没有几个,很早就外出打工了。现在村里出现了很严重的现象: 第三代 如果是 女孩,那么很早 ( 最早的甚至未成年 ) 就会嫁到 城市 或者 外省 去了,这也导致了村里 女性资源 非常缺乏;  第三代 如果是男孩,那么在村庄 性别失衡 和 全国婚姻市场 挤压和家庭资源 薄弱 的条件下,他们 结婚 将变得非常困难。

       据了解,自然村 A 里的“ 年轻小伙 ” 90% 以上的都没有 结婚。这部分“ 年轻小伙 ”大部分都在外晃荡,在家待一段时间,在外打工一段时间。他们看似很“ 悠闲 ”,但在这部分群体中将会产生大量的“ 光棍 ”,面临 结婚难 的困境。这些人一旦成不了家,到最后就会自动成为“ 五保户 ”。因此,家庭延续到了 第三代 身上便开始出现了断裂。

       L 村 的案例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并非没有道理。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 贫困家庭 因为依赖社会救助和缺乏 自身 努力,最终陷入 代际贫困 困境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贫困的 代际 传递形成了一个 贫困陷阱,家庭很难摆脱 贫困状态,甚至可能走向 绝后。

        近年来,我国通过大力实施“ 精准扶贫 ”“ 乡村振兴 ”战略,帮助广大贫困群众 脱贫,改善生活水平,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 数以亿计 的 绝对贫困 人口摆脱贫困的发展奇迹。然而,L 村 “ 穷不过三代 ”所揭示的 社会问题 同样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即国家在取得 脱贫成效 的同时,基层也存在大量的“ 政策养懒汉 ”“ 福利陷阱 ”“ 等靠要 ”等问题亟需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并非是 L 村 的特例,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表现得较为 普遍。

       当然,我们还需要看到,“ 穷不过三代 ”并不是一个 绝对的 定律。也有很多 贫困家庭 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了 逆袭,改变了家族命运。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