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做白日梦 于 2020-10-25 17:17 编辑
摘录自本书:
献给 艾利西亚-埃丝特-拉德-纳什(注:他的妻子)
这是另一场比赛,今天终于可以挥舞胜利的棕榈枝。
人类的爱心孕育了这一切,我们的生活在其中,感受它的和善、快乐和柔弱。
微风中,最平庸的小花,也带给我无尽的沉思,眼泪不由得往下落。
——华兹华斯 《不朽的丰碑》
这就是说,不管你身在地球的哪个角落,你得多么离群索居,才有可能没听说过激动人心的约翰-纳什(John Nash)的故事。
已经有很多很多故事,写的是了不起的人们的人生起伏。但没有几个故事(在真实的故事里更显稀缺)有一个推向顶峰的结尾。然而,纳什的故事有这么一个结尾。纳什的人生故事的结尾,就是他那奇迹般的复苏。
正是这一达到高潮的结尾,使纳什的故事在全世界读者心中引起了共鸣,这其中,又数那些遭受毁灭性精神疾病折磨的患者或深爱他们的亲朋好友的共鸣来得最为强烈。
在同名电影里,有这么一幕:当纳什的生活看上去再无半点希望之际,妻子艾利西亚(Alicia)握住纳什的一只手,按在自己的胸口,说:“我一定要相信,不同寻常的事情有可能发生。”
不同寻常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
在我收到的读者来信当中,我最喜欢的一封来自一个无家可归者。信放在一个很脏的信封里,信封上没有写回邮地址,信的内容潦草地写在一张荧光橙色纸上,署名是“伯克利宝贝”。在《纽约时报》收发室发生炭疽邮包恐慌后,这么一封信是不可能被接收的。
后来发现,信的作者竟然曾经担任《纽约时报》本地新闻部夜班文本编辑,那是他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被确诊患有妄想型精神分裂以前的工作。确诊之后,他就改用“伯克利宝贝”的名字,变成一个被遗忘的伤心人,跟范氏大楼的幽灵没有多大差别。
他在信里写道:“纳什的故事给了我希望,让我相信,我也可能恢复过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