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不做白日梦 于 2022-7-23 01:28 编辑
楼主,考你一下。计算机语言,随便哪种语言,如何表达非想非非想处天的数据结构?
百度百科是这样描述的文字:(巴利语:nevasaññānāsaññāyatana)因不能说其有想或无想而得是名。在这种心里,其想心所(saññā)已变得极其微细,而无法执行其想的作用,因此不能切实地说此心有想。但该想并非不存在,而保留了其残余之状,因此亦不能说它无想。[1]非想非非想处既表示非想非非想处禅那,也表示非想非非想天。
内容介绍
想非非想处禅那:是第四无色禅,在该禅那心里,想心所及其余名法(译按:除想之外还有一心廿九心所)也都是极其微细,而无法贴切地说它们是存在还是不存在。其直接缘取的目标是无所有处禅心,所超越的目标是不存在的概念。[1]
- 非想非非想处天:对于已证得非想非非想处禅的人,只要他到死时都还没有因为懈怠或其他障碍而失去该禅,他就会投生到非想非非想处禅天。生于非想非非想处的梵天的寿元是八万四千劫。[2]ps:其实世尊在和外道修行时也达到非想非非想定。不过那只是定,细微执着于有我而修的禅定(虽然说在那一个境界时确确实实没有了我这个概念,但是其“行”依旧幽微细潜的在发动,所以,在非想非非想定中,随着不同人的念妄动生发的不定,处于非想非非想的“有命”终究会在非常非常遥远的时间后重新从定中出来,且由于在非想非非想定中不执于有我,而“行"却也依旧发动,故从定中出来时,同分妄见与别业妄见重新边计执为我之凡人(主要是细微的无始来积累的别业妄见,同分妄见比较少)),所以当出来后又循流生死,反反复复。世尊察觉到非想非非想并不是终极的解脱之道,故而另寻正道。在菩提树下,不断反“观”一切,而不是像最初外道那样不执着于一切而入定,而是“观”一切如如不动而入定,故而在定中不会循流幽微的“行”,故而能进一步破执“识”(色,受,想,行,识,其中粗相主要在色,受,想,包括一些行,幽微的细相主要在行和无明所生的识)。因为外道的定实际上是依旧随流着幽微的行,和识在哪里反反复复的,而世尊“观”而入定,便能在定中察觉一切,不为一切所动,故而最终解脱。
我的理解:文字本生就是一种编码。是一种语义编程和逻辑。所以,问即是答。我是不是傲了?希望对你编程思考有所启发。这是我听电磁兼容整改报告,一位前辈告诉我的。答案就在你的问题中。!!!这也是学佛中我困惑过的思考,现在不想深入思考。但我明白问即是答的道理。
刚才读了一遍。概括了就两个字:细行。对于理解五阴之一的“行”有助益。我思考上能做到,但行动上驱动力还不够。就像有电子控制电路,但执行驱动电路功率不够,无法输出驱动力。这也是所有精神障碍患者的通病,想得多,做不起来。但要是想明白了,也不会精神有病的。
|
|